田維素
提起作文,喜歡的孩子少,頭疼的孩子多。老師們在不斷地改革課程教法,尋找最佳的教學方法,但為什么孩子的作文總沒有什么質的飛躍呢?我認為,寫作是對孩子語文綜合素養的考量,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寫作能力的強弱直接說明孩子語文學習的效果。因此,孩子不喜歡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失敗。魏書生曾說:寫日記所帶來的好處是難以盡述的。在學生日記中,有對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對學習焦點的研究,有對自己思想行為的審視,有對個人學習生活的總結。從學生的日記里,可以看到他們在心靈的原野上向著真善美奔跑的足跡,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充實著自己的精神世界。見于以上幾點,我們認為學生一旦有了體驗的經歷,寫作的勁頭被激發,于是通過日記的形式實現自主寫作,應當成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寫作應該是語文學習的一種自然表現形態,不應該被學生所懼怕。微型日記讓學生寫自己所想所見,不在篇幅上做要求,只在情感表現上作要求,意在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及對自己寫作的認可度上,讓學生敢寫、想寫、樂寫。教師多對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讓學生形成寫作記錄的習慣。也培養學生平時多觀察,多積累的習慣,使學生有物可寫,并且能寫的滿意,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微型日記突出一個“小”,小就利于操作,小就沒有了負擔,學生更能夠無拘無束的發揮。因此,微型日記是十分適合和有利于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的。通過微型日記的研究和實施,學生對日記沒那么怕了,敢寫了,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了,也喜歡上閱讀積累了,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也更加關注了。課題組通過研究,找到了更有效的習作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更注重學生情感的表現,更注重讓學生學會表達,也摸索出了有效的習作教學方法。
1.建立日記小組,形成競爭氛圍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寫日記的熱情,并且形成監督競爭機制,使學生把讀和寫、寫和評、寫作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寫作的輕松,團結合作的快樂,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將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每組同學合用一本日記本,日記本的封面上寫上小組的名字、口號和組員的名字,小組學生獻計獻策,興趣濃厚。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小組的口號更是充分表現了學生的個性。學生依次輪流寫作,每天輪一個人,以日記的形式記敘當天發生的事情。后寫的同學要先當讀者,認真閱讀自己前一位同學的日記,并寫上“評語”。然后,再做作者,也寫一篇日記做交流。這樣,每天都有若干個同學同時習作。輪到小組內最后一個學生寫完后,就是“一輪回”。一輪回,一評比,評出班內這一輪的“最佳習作小組”、“最佳作者”、“最佳讀者”。評比的重點是感情是否真摯和語言是否通順、流暢。評出的優秀日記,每天都要抽空讓小作者在班里朗讀。
2.開拓眼界,提煉素材
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一方面因為缺少細致的觀察、發現,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后,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趣。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同時要讓家長積極配合,帶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并引導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開拓眼界,不斷地睜大眼睛發現生活中與眾不同的美。
3.互批互改,共同進步
本課題的設計在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習作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能解決寫作過程中的很多困難,學會如何將文章寫得生動有趣而又個性十足,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教師研究批改方法,切實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以往單純教師批改的弊端,變教師埋頭苦批為學生互批互改,變書面集中批改為分散輪流批改,變統一要求批改為分層批改。同時,我們鼓勵每個學生閱讀批改,小組討論批改。讓學生懂得“好作文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作后評講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礎上進行的,作文評講必須體現發展性,通過評講發展學生的認識和表達生活的能力。通過評講,解決本次作文的普遍問題,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先示范評改,然后集體嘗試修改,再由每位學生作自我評改,讓學生們逐步養成“推敲”的作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