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偉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教學手段,它被應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成為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好的提問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本文結合數學課堂教學對提問技巧作點探討。
一﹑提問的功能分析
數學課堂教學實質就是師生雙方共同設疑﹑釋疑的過程,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展開的。提問在數學課堂的應用,可以起到強化知識信息的傳輸﹑評價學生的狀況﹑調控課堂教學的過程﹑溝通師生感情的交流之功效。
1.反饋調控功能
反饋是實行調控的必要前提,教師恰當的提問,可迅速獲得反饋信息,并據此對教學進行相應的調整;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或冷場時,教師的一個導向性的提問可及時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以此來控制教學方向。
2.判斷評價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得如何?目標達成度的檢測有賴于形成性提問做出評價。
3.激勵參與功能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有目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呢,從而增強學生數學的動力。
4.鞏固強化功能
數學概念﹑定理和法則的獲得離不開發深思問題的啟發,數學知識和解題能的鞏固強化同樣來自精心設計問題的誘導,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 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使知識內化,建構數學模式,強化綜合應用能力。
二、提問的運用原則
1.針對性原則
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幾個關鍵性的提問,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靈活安排提問。
2.有效性原則
只有獲得真實信息反饋的提問才是有效的。經常看到一些教師熱衷于課堂上的場面,殊不知善于揣摩教師心思﹑投其所好的學生的齊聲回答并非整體性的效果,有時甚至掩蓋了真正的無知,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應予避免。
3.科學性原則
所提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應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預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
4.層次性原則
提問的深度來自問題層次的高低。模式識別﹑知識回憶﹑形成聯系類的問題屬于低層次的機械記憶問題,其主要特征在于問題答案的信息形式局限于課本知識范圍;而綜合理解﹑分析應用﹑終結評價類的問題屬于高層次的認知問題,其根本特征是問題解答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對照﹑總結﹑拓展﹑應用﹑重組或評價等方法,改變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組織結構,經高級認知思維方可得出。提出問題要由表及里,層層深入,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并理解掌握結論。
5.整體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而形成“.對一”的回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后提問,被點名者如臨大敵,全力應答,其他學生則因與已無關而袖手旁觀,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效果。
三、提問的類型
1.回憶型。包括對概念、 公式、法則、定理和方法的回憶,要求學生對已教的具體事實和知識進行再現和確認,雖然這是一種低層次的提高,但對于督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2.理解型。 此類提問要求學生對已知信息進行內化處理之后,再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必須對已知信息形式或結構做出改變而不是簡單復述遍。這類提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洞察和掌握知識本質特征的能力,而且還能訓練他們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便于教師作出形成性評價。
3.應用型 。 數學概念外延的界定, 數學定理、法則的運用,數學方法的實施都屬應用型問題。不同于理解型提問,此類提問要求學生將已內化的知識信息再外化,通過信息反饋和知識運用鞏固所學。這是一種高級認知提問,不僅要求學生將已知信息進行歸類分析,而且還要進行加工整理、綜合考察,達到透徹理解和系統掌握的程度。滿足于表面上的理解,依樣畫葫蘆式回答看起來“效果良好”,實際卻放棄了用提問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功能,掩蓋甚至窒息了學生活躍的認知沖突,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難以奏效。
4.評價型。這是一 一種系統性綜合提問,要通過認知結構中種類模式的分析、對照和比較方可做出回答。它包括概念的評價、方法和技能的評價、原理的評價等。
提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口頭直接提問;也可以書面提問,列出問題表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可以是顯式提問,要求學生共同思考某個問題并予以解答;也可以是隱式提問,在講授過程中設疑立障,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不要他們正式解答:可以是單向性的師同生答;也可以是多向性的師生或學生之間的相互回答。各種方法的選擇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四、提問技巧的實施要點
1.提問要有序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順序,循序而問,步步深人,前后顛倒、信口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
2.提問要有目的 備課時,教師在深人鉆研教材的同時,要研究提問的目的,使其每-次提問都有意義,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可設計目的性明確的提問。如溫故知新的復習性提問、組織學生的定向性提問、理解知識的啟發性提問、學習方法指導性提問等等。
3.提問的語言要明確 發問時,問題只說一遍,以免使學生養成不注意教師發問的習慣;提問的對象要明確,是要一齊答問還是個別答問。要使學生清楚教師 提的問題,且問題的答案要明確,使回答者能夠做到準確對答。
4.提問的內容要有“度”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5.提問語言要有啟發性數學語言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練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
6.要給學生思考時間 提出問題后適當的停頓便于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后再稍停數秒,往往可引出該生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掉以輕心。
7.反應要及時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作明確的反應,或肯定,或否定,或點撥,或追問,恰當的反應可強化提問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反應,鼓勵他們質疑問難,做深層次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8.提問要新穎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提問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也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那么學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使學生有新奇之感,他們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
9.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問題提出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再叫某一學生具體回答,這樣有利于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不要先提名后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更不要只向少數幾名學生發問,否則均不易引起全體學生思考。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同學,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