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舉
[摘 要]校園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是指以校園為地理環境,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在學校教育、學習、生活管理中的活動方式和結果。這種方式和結果以具有校園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其外部表現并影響和制約著校園人的活動與校園人的發展,影響和制約著師生的觀念、行為,影響和引導著校園人樹立起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合乎社會要求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從而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內聚力和群體意識,最終使學校產生巨大的整體效應,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中學管理 ; 校園文化 ; 建設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立是經過長期試驗和摸索中得出的,是一個學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學校園文化的建立對于一個學校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存在意義,它可以很好的推動中學生的素質發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凝聚力,同時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除了學校精神層面的不斷完善外,學校的客觀環境由于精神文化的推動也變得非常有生機,所以校園文化可以說相當于一個人的靈魂,我們賦予了它豐富的內在和精神,這樣的學校發展才會具有持久性。
一、建設教師文化
教師在學校文化構成中最有活力,是學校文化水準的代表者,教師文化又是學生文化的向導文化。因此,教師群體和教師文化建設要以確立共同的價值取向,尤其是教育觀為重要內核。全體教師都要牢固樹立明確的現代教育觀、知能并重的教學觀、全面的課程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發揚光大嚴謹求實的傳統的同時,要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創新。全體教師都要注重文化修養的進一步提高,力爭做到在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學術水平,能在一般教學以外給學生以更多的啟迪和引導,以適應和勝任未來我校學校文化的需求。中老年教師是我校的寶貴財富,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深厚的知識功底,把一生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是他們人生目標的自覺追求,要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帶頭人作用,搞好“傳、幫、帶”。去年來我校招聘了大批青年教師,由于青年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同屬青年文化,容易溝通,因而青年教師的人文水準、精神風貌將直接影響學生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要加速培養青年教師,制定目標,從嚴要求,迅速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從教,樂于奉獻,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知名度是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之一,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表征。要激勵教師成名成家,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干。
二、建設學生文化
第一規范學生的行為。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規范作用。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他就會自我調節矯正。學生有時可能不接受老師的教育,但卻不能反駁同學們的批評,誰都不愿意成為“眾矢之的”。優美的校園環境同樣能規范學生的行為,當學校有了良好的文化傳承,干凈優美的環境、雪白的墻壁、禮讓和有序等無形的文化力量將有效規范學生行為,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第二陶冶學生的情操。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如詩如畫的校園風光,整齊光潔的道路交通,美觀科學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活動設施等,無不給學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熏陶,因美生愛,從而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學生在幽靜的環境中學習,舒心怡神,進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對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種消極腐敗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第三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校園文化建設是以集體為單位,注重整體形象,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積極協作與合作,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這種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都要求學生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以形成友好互助的群體氛圍。反過來,一個充滿理想、團結友好的集體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從而樹立個人要服從集體、嚴以律己的集體主義思想觀念。
第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個性。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校園文化、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中學生渴望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多彩的校園文化適應了中學生精神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避免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意象,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樂觀的心理個性。
三、建設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即學校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為實現育人目標而規劃和創建的包括校園建筑、校舍布局、校園景觀及其基本設施等。學校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種經過選擇的教育環境,而校園建筑包括校舍、校園、運動場等附屬設施,是學校教育環境的硬件,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優秀的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里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的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外顯。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我們先塑造環境,環境在塑造我們”。俗語道:穿“精神”的“外衣”,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應體現出學校文化及其教育特色。新都二中校園環境文明和諧,潔凈美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為學生課下學習、休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校園內的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標簽,名字和生活習性都在上面,同學們了解他們后,也開始更加愛護他們。花叢中矗立著“生命如歌,讓綠色渲染這美麗的旋律;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等標語,賦予了校園景觀鮮活的生命,使墻壁會說話,石頭、花草皆蘊含靈動的生命。教育需要可持續性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可持續性發展。
總之,隨著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顯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這對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就整體而言,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不足。在新的形勢下,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克文.以校園文化助力學校卓越發展[J].華夏教師,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