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磊
摘要:本文以德國、美國、新加坡三國的工傷保險制度為代表,分析其制度模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為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工傷保險制度;預警機制
1.背景及意義
1951年我國政務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 1953年、1956年兩次對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進行修訂。兩個文件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開始建立工傷保險制度。從此之后,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法規依據經過三次比較大的修訂,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工傷保險條例》。目前我國的工傷保險體系包括工傷保險基金、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及監督管理五大方面支撐。工傷保險待遇主要包括醫療待遇、停工留薪待遇、生活護理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亡補助金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我國已經邁入工業化階段,生產領域持續擴張,加入工業產業的工人數量日益增多,隊伍不斷壯大。工業人數的增多不僅帶來了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的上升態勢。工傷保險制度是國家安全生產的防護網和減震器,因此,建立工傷保險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工傷保險制度的完善和推行有利于保障職工工傷權益、緩和勞資關系,維持社會生產的安定局面;妥善處理工傷事故,能為在工傷事故中的受傷者彌補損失,分散用人單位風險;工傷保險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促進安全生產,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及有助于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民生問題。
2.國外工傷保險制度分析
2.1 德國
德國具有非常完善的工傷保險體系和制度。德國于1884年創建推動了的工傷事故保險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工傷保險體系的國家。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參加德國工傷保險制度機構和公司超過39000家,覆蓋人群達到7600萬人。一直以來,德國的工傷保險制度都是世界各國學習的對象,其體系和制度做到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勞動者的職業傷害,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勞動者的職業安全。總體而言,德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成功歸結為制度和管理的完美結合使得德國工傷保障系統在預防、賠付和康復三方面保障到位。
德國政府立法推動具有強制性的工傷保險制度。國家設立專門的行政部門按照法律規定具體負責工傷保險的運營。覆蓋范圍涵蓋了境內各種企業、雇員、公職人員、自由職業者(自我雇傭者)、學生等大部分人群。德國的工傷待遇根據傷殘情況而定。普通疾病由疾病基金資助、嚴重傷害由專門的事故基金資助、達到一定喪失謀生能力的部分或永久傷殘人員可領取全額撫恤金的一定比例、永久完全傷殘人員按一定比例支付其年收入、嚴重殘疾者除了給予基本撫恤金外還給予每月照顧補助。對于死亡遺屬也給予了一定的撫恤金和收入。
德國日常預防工傷事故方面做得很好,如開展勞動監察和咨詢、開展安全教育和勞動醫療以及制定和公布勞動保護方面的規定。經過百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德國工傷保險制度在管理、資金籌集、費率等方面都發展的較為完善,也獲得明顯的社會效應。
2.2 美國
美國工傷保險制度屬于混合制,沒有全國統一管理,而是由各個州自行立法運作。美國工傷保險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聯邦雇員工人補償法。總體而言,美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分為三種:其一,由政府部門經辦的非營利性質的工傷保險制度;其二,由市場主導的盈利為主的公司保險制度;其三,由政府出資、保險公司承辦的工傷保險制度。截至2015 年,美國有31個州建立了工傷補償制度。覆蓋群體包括大部分公共和私營部門的雇員,覆蓋面約為8成。雖然各州自行立法,但是各州工傷保險制度具有以下相似制度特征:首先,強制參保。除了極少數州以外,其他州的工人工傷保險都要求用人方強制參保。第二,工傷待遇從認定工傷之日起百分百支付。第三,繳納社保費主體一致:由用工方繳費。除華盛頓州外,工人工傷保險統一由用人方繳費。用人方可以從私營公司購買保險,也可以購買州立政府發行的保險基金,某些大企業也可以自保險。
美國雖然沒有統一的工傷保險制度,而且其管理機構、資金來源、工傷待遇等都不相同,但其最大的特點是具備專業化、市場化的工傷康復體系。從專門的康復協會、私人職業康復行業、職業康復咨詢機構到專業康復咨詢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美國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工傷康復體系,較好地解決了工傷者的康復需求。
2.3新加坡
新加坡的工傷保險沒有形成集中的工傷保險基金制度,而是國家通過立法對工傷的賠償類型和標準作出規定,由雇主對雇員的工傷損傷進行賠償。經辦形式上不建立由相關政府機構或者公共機構經辦機構,完全推向市場化,要求或者鼓勵雇主向私人的保險機構購買保險。新加坡于1975年出臺《工傷賠償法》,并于2008年通過《工傷賠償法令》補充完善了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和受益面。
新加坡工傷保險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新加坡工傷保險制度的規定了工傷保險的雇主責任。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包括月薪低于一定數額的員工、所有雇傭合約下的雇員及學徒工。雇主要為藍領工人購買商業性的以外保險工傷賠償包括一般醫療費賠償、誤工費賠償、傷殘津貼賠償等項目,在賠付額度方面,考慮因素包括員工月收入、傷殘等級以及年齡等因素。其次,雇主選擇性較大,在保險方式問題上享有較為廣泛選擇權,可以選擇是否購買工傷事故保險。同時工傷風險與雇主利益直接掛鉤,促使雇主在工傷預防上具有一定的自覺性。雇主會在充分考慮自身利益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做出選擇。第三,政府的監督和管理責任。雖然與工傷相關的保險事務是由私人的保險公司來承辦,但是政府部門在工傷事故的報告、工傷認定、待遇核定等方面對保險業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
3.思考和建議
國外工傷保險制度確立時間早,制度研究深入,并且有成熟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在指導各國工傷保險制度建設方面可為勞動者構建全面和充分的保障,這些經驗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探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3.1保險形式需與本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匹配
德國、美國和新加坡三國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發展過程及現狀表明,盡管三國都是主要發達國家且工傷保險制度都是在互相借鑒基礎上先后建立,但在如何協調工傷保險的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下的用人方責任保險關系,以及工傷保險管理模式都是充分考慮到本國經濟發展狀況、社會運行秩序、文化與傳統習慣等因素的。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建立工傷保險制度應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社會、文化的運行情況加以修正,在推行工傷保險制度的同時需要考慮到風險不等的企業在繳費等級與費率上的差別,提高其參保意識及意愿,切莫只看到其他國家工傷保險制度優點而忽略分析現實狀況。
3.2建立健全工傷預警機制和工傷康復
德美新的工傷保險制度實踐告訴人們:合理實施工傷預防機制能有效降低工傷事故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進一步降低工傷補償的壓力,最終全面保障員工權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可以加大事故預防工作的直接投入,做好員工工傷預防培訓和工傷預防技術管理;其次可增大工傷預防的資金投入,建立工傷預防專項基金,加強工傷預防培訓,提高工傷預防技術。如果不幸發生了工傷,最重要的是對員工進行工傷康復(包括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和心理康復),幫助其盡快回到工作崗位或者勞動力市場,并切實落實賠償制度。美國較為完善的工傷康復體系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1]陳蕾,張紹峰,欽嫣.國外工傷保險制度比較與借鑒[J].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2017,34(3):102-104.
[2]喬慶梅.德國工傷保險的成功經驗[J].中國醫療保險,2015(01):68-71.
[3]應永勝.德美日國家工傷保險制度探賾及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4):23-28.
[4]張協奎,劉偉,黎雄輝.東盟國家的工傷保險制度[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5):71-79.
[5]張圓圓.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研究[D].燕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