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 要】學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激發師生自我效能感必須從教學準備開始,自制教具、學具能夠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繼而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驅動學生的學習向促進認知、能力和素養發展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教具;自我效能感;教學準備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里的學生指的并非是班級里要能夠步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部分群體,而應該是所有的學生,而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因此我校推行了分層走班教學,目的就在于發展師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對于分層走班教學而言,課前的教學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能夠吸引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必須從學生的學齡特點和學習心理出發,進行學習資源的整合,其中教具、學具是重要的一環。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用磁板以及即時貼制作了一些可以任意粘貼在黑板上使用的教具,現結合具體的教具就該話題談幾點筆者的思考。
一、教具制作應具有直觀性
制作教具的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重難點,因此教具制作必須具有直觀性,例如,筆者制作了如圖1所示的“雙受精”教具。
雙受精過程對于學生來說一向是個難點。教參配套的光盤中有相關的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可是,我發現許多學生在觀看了動畫之后,對于雙受精過程還是很懵懂,一些細節仍然沒有能關注到。由此,我設計了一張拼貼圖。磁貼包括了柱頭、花柱、子房、胚珠、花粉、花粉管以及精子幾部分。通過拼圖的過程,學生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雌蕊的結構,以及整個受精過程。對于這種游戲式的學習,學生容易接受,且興趣濃厚,收到的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二、教具制作應蘊藏思想方法
僅僅只有直觀性還不夠,還應該借助于教具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這部分生物內容所包含的學科思想方法,透過教具就能夠掌握知識與方法。例如,筆者制作的如圖2所示的“食物鏈與食物網”教具。
本教具由食物鏈以及食物網中的各個環節構成,包括青草、白菜、雞、黃鼠狼、狐貍、兔子、老鼠、鷹等。關于食物鏈和食物網,課本中有一個活動是用紙片和膠帶來制作食物鏈和食物網。但學生做好的作品不容易向全班同學展示出來,這套教具正好可以解決此問題。另外,部分學生總是數不清食物網中共有多少條食物鏈。通過展示這套教具,讓學生在黑板上數出食物鏈,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數的方法。
三、教、學具制作應具有可實踐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學具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教、學具的制作應該具有可實踐性,即能夠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重要器材。例如,筆者制作的如圖3所示的“分析色盲的遺傳方式”教具。
本套教具包括紅卡8張、藍卡4張、黃卡8張和一張藍色棋盤格。紅卡表示帶有正常色覺基因的X染色體,黃卡表示帶有色盲基因的X染色體,藍卡表示不帶有色覺基因的Y染色體。要求學生分別用卡片擺出母親色覺完全正常(不帶色盲基因)、患色盲病、色覺正常(攜帶色盲基因)3種情況,以及父親色覺正常、患色盲病兩種情況的基因組合。當擺放好表示父母親基因組合的卡片后,還需要在棋盤格的上方和左方擺放父母親所產生的生殖細胞的基因類型。最后在棋盤格中擺放出表示子女細胞內染色體組合的卡片。本套教具可用于模擬所有可能的基因組合。通過擺放所有父母基因組合卡片,可以判斷出男性更容易患色盲病。
再例如,筆者還引導學生制作了“尋找蝴蝶”的教具,而且將教具與學生的“表演”相融合,本套教具包括A4紙大小彩色磁板6張,各色蝴蝶若干。將蝴蝶黏貼在不同顏色的磁板上,讓學生扮演小鳥來尋找蝴蝶,看看哪些蝴蝶最容易被發現。我們發現蝴蝶顏色越是與背景顏色相近越是不容易被發現。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明白,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總之,我們在制作教具時,應該要綜合考慮其直觀性、可演示、互動性、游戲性、趣味性等,而且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積累教具,要讓教具成為一個系列,反復使用。實踐經驗表明,自制教具并不復雜,容易制作,而且易于保存且花費少,制作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教學中使用以上教具,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的效果,如果讓學生參與到教具制作中來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方法的理解,還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2]田紅云.體驗式教學的認識論基礎及應用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6):80-82
[3]范士紅.綜合課程的實施與教師的專業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5
[4]張永紅.優化生物課堂教學積極推進素質教育[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