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翔 ,吳 航 ,梁琬璐 ,姚文靜 ,郭 坤
(1.凌海市氣象局,遼寧凌海121200;2.錦州市氣象局,遼寧錦州121000)
隨著市場對海參需求量的增加,海參養殖面積也在增加。2013年凌海市在政府扶持下海參養殖面積達18萬畝,產量達5200噸,經濟效益達7.8億元。海參養殖池塘屬于露天性質,海參在生長過程中受氣象因素制約嚴重,氣象災害給海參養殖造成巨大損失。本文主要根據凌海氣候特點進行海參養殖氣象系統監測,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海參養殖過程中的溫度、降水、臺風等要素對海參生長過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海參養殖戶做好海參飼料投放等技術的指導,以促進海參養殖業健康發展。
海參的高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決定了它的高經濟價值,同時也促進了海參養殖業的發展。但是海參養殖是一個長期過程,養殖成本高、風險大,如果養殖時沒有考慮市場需求盲目擴大養殖面積,會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降低養殖質量和產量,最終影響市場價格。
雖然市場對海參需求量比較大,但是目前海參養殖技術落后,專業的養殖能力缺乏,在海參養殖過程中基本依靠經驗進行。由于沒有技術進行科學指導,一旦出現病害,沒有有效的防治技術做支撐,將給養殖戶帶來巨大損失。
目前,海參養殖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養殖產量高,但是市場銷售渠道不完善,使價格受影響波動較大。養殖戶如果沒有市場前景作為養殖指導,那么會導致養殖經濟效益低,在與他人競爭中難以獲勝,阻礙了海參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海參對生長環境有非常高的要求,適宜的海水溫度是海參健康養殖的基礎。經過長期的海參養殖實踐發現,海參養殖最適宜的溫度為12℃~24℃,溫度過冷或過熱都會使海參生長緩慢,嚴重的會導致海參死亡。海參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海水溫度要求也不同,幼體海參主要生長于24℃左右的海水中,如果溫度超過27℃會導致海參死亡。當海參長到大概20mm時需要將海水溫度降低到20℃以下,以保證海參的正常生長速度。當海參長到50~150mm時,需要將海水溫度調整到14℃左右;當海參生長到繁殖期時需要再將水溫調回到18℃左右,以促進其產卵。在海參不同生長階段要進行不同溫度的調整,以保證海參每階段生長都在最適宜溫度下,促進海參健康生長和發育。
海水鹽度也是海參健康生長的主要因素,海參在生長過程中對海水鹽度適應能力不強,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對海水鹽度進行嚴格把控。調查結果顯示,海參的死亡率與海水鹽度的下降成正比,海參生長的不同時期對海水鹽度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當海參生長到繁殖期,海水溫度調整到18℃左右時,海參對海水鹽度的適應能力隨著溫度的下降而下降,適宜的海水鹽度是海參健康生長的保證。
海參屬于夜行性動物,感知光線能力強,在弱光環境下,它的身體也可以充分舒展,以方便進行進食和活動。在強光條件下海參會身體收縮,光線長時間照射會使海參無法正常進食,嚴重時會導致海參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避免光線長時間高強度的照射,以避免影響海參生長。
根據養殖經驗發現,海參養殖與氣象條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最主要影響海參生長的氣象條件是溫度、暴雨和臺風。
經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海參的最佳養殖海水溫度是16℃左右,當溫度低于10℃或高于20℃都容易慢生長或死亡,如果水溫達到28℃以上,會導致海參死亡。海參的育苗主要包括浮游期和板上附著期,在海參上板20天到幼苗從板上剝離,都屬于海參的保苗期。在保苗期,因溫度較高,海水溫度通常在22℃~30℃之間,這樣溫度范圍能持續2~3個月,此期間容易發生病害現象,造成海參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進入秋季后,由于晝夜溫差較大,容易使海參出現應激反應,此期間海參抵抗力和生長代謝能力都有所下降。在秋季到第二年的4月,都屬于海參保苗期,因為這段時間溫差大,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換水成本高,換水時容易受病蟲害侵害,引起海參腫嘴、化皮和吐腸等病害。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要對海參進行不同方法的保護。遇到高溫天氣時,需要在海參養殖池塘上覆蓋遮蔭網,遮蔭網用水泥柱固定,用鐵絲架架好,使海參生長的海水溫度可降低3℃左右。遮蔭網一方面可抵御高溫對海參的侵害,一方面能為海參的正常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溫度條件,利于海參健康生長。如果海參養殖池塘水深到1.2米左右,可以增加水的深度,達到海參生長的最適宜深度在2.5米左右,以避免低水位水溫提升快,保證水溫的穩定。在高溫天氣也可以利用換水來降低水溫,對于養殖條件好的池塘可以利用高位水池或咸水井進行水體交換,以達到降溫目的,保證當海參生長的正常溫度。也可以在小型海參養殖池塘內加冰塊進行降溫。在海參養殖的6~9月間,由于處于夏季,溫度極高,在此期間海參生長所需的飼料及海水中的細菌數量增多,會引起海參的腸道疾病。針對此種情況需要在10月份時對海參生長水溫進行調整,在升溫時速度不能過快,以避免引起海參的不良反應。此時海參苗生長的區域容納6500頭海參的池塘6℃可升到16℃,容納2000頭海參的池塘溫度也升到11℃左右,以利于海參生長。在冬季下雪后,需要盡快將積雪清除,目的是幫助冰層增長透光性,幫助冰層下藻類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氧氣的供給。要加強巡查,必要時可以在冰層下打洞,目的是增加海底的氧氣量。有換水條件的要及時換水,要保證海參生長環境一直處于高水位,以保證海水溫度,避免低溫對海參身體造成傷害,減少疾病的發生幾率(詳見圖1和圖 2)。

圖1凌海市2015年旬海水溫度和旬氣溫的對比

圖2凌海市2016年旬海水溫度和旬氣溫的對比
暴雨容易引起海參生長的水體分層,使底層水溫過高。當出現暴雨天氣時,在暴雨過后要打開閘門活動閘板,目的是將池塘表面的淡水清除掉,消除暴雨引起的水體分層,使海參生長的水體環境溫度恒定。如果養殖條件稍差,不能及時排除池塘表面淡水,就要不斷進行水體交換,目的是防止底層水溫過高,不利于海參生長。在換水的同時要利用增氧機進行制氧,增氧機機械攪動的力量可以造成水體的垂直流,這種垂直流也可以有效消除水體分層。養殖條件好的養殖戶可以通過高鹽度的地下水井進行池塘的高水位進水,以保證池塘鹽度升到最大值,目的也是消除水體分層。表層的淡水排除完畢時,外界水體的鹽度即可回升到正常范圍,也可以增加池塘水體深度,消除水體分層。
臺風會帶來大風和暴雨天氣,這些災害氣象天氣都會對海參養殖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臺風帶來大風會增加池塘水體的流動,使池塘水體的水質發生變化,影響海參生長。另外,臺風來臨使氣壓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池塘水溫發生變化。臺風還會影響池塘內的鹵水濃度,這也是影響海參生長的重要因素。
海參在生長過程中主要以海藻類植物為食,底棲硅藻是目前海參養殖的最佳活體飼料。采集底棲硅藻時需要對海區進行刮板,刮洗池塘底,同時進行海泥的收集。海參生長的不同階段飼料要求不同,在幼體階段,由于海參消化能力弱,該階段主要以單細胞藻類和代用餌料作為食物。單細胞海藻類主要是鹽藻、毛藻等,代餌料主要是酵母、海藻磨碎液和光合菌等。在海參的稚參階段,由于其消化系統逐漸完善,此階段可食用底棲硅藻和人工飼料。在海參的幼參階段,其消化能力趨于成熟,此階段需要進行大型海藻液、人工配合飼料和馬尾藻等喂養。在海參的成參階段,由于其消化能力完全成熟,只需要進行人工配合飼料和大型海藻進行喂養即可。
海參養殖過程中的病害是影響海參健康養殖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海參養殖過程中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水體不清潔。當海參養殖的池塘長時間沒有進行清淤或清淤不徹底時,在高溫季節會因缺少氧氣而發酵,發酵將導致水體質量惡化。再加上海參生長過程中有排泄物進入池塘,與雜藻、淤泥等混合腐爛后也會滋生細菌,從而產生大量的寄生蟲、霉菌等,導致海參生病。對海參養殖池塘進行徹底清污是保證池塘水體質量達標的關鍵,也是海參疾病預防的關鍵。腐皮病綜合癥是海參常見的疾病,感染初期海參會發生搖頭現象,之后口部發生感染,觸角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開始變得遲鈍;感染的中期海參的身體會出現收縮現象,腹部會出現潰瘍、口部也變腫大,不能正常進食;感染后期海參的身體表皮出現腐爛現象,身體表皮腐爛后逐漸變成鼻涕膠體狀,最后全部潰爛。對于海參疾病的防治主要是預防,要保持良好的水質和水體環境,對于影響比較大的溫度、暴雨和臺風等氣象天氣情況要及時進行應對措施的處理,以及時解決問題。要加強巡視力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消毒或用藥,以保證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海參可健康生長健康養殖。
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海參養殖業也在不斷發展,目前海參養殖形成了多元化多品種的養殖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池塘養殖。但是池塘養殖受氣象條件影響大,需要在分析氣象條件影響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以提高海參養殖過程中應對氣象條件的能力,促進海參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