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太原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站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某房屋為2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面積約為720 m2,建于1998年。經現場初勘,該房屋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樓板、屋面板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共有23塊板,每層各有15面圍護墻(由磚砌筑而成)。1,2層結構平面布置見圖1,圖2。近期,該房屋的北側有地鐵施工,引起了房屋出現較多裂縫和變形。

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1],房屋危險性鑒定采用“兩階段”的鑒定程序,首先對地基的危險性進行鑒定,若地基處于危險狀態則可直接判定房屋屬整幢危房,不再進行第二階段的鑒定。若地基處于非危險狀態,則繼續第二階段的鑒定工作。
地基的危險性判定主要是通過收集、分析該房屋的近期沉降觀測、傾斜觀測資料,檢查、觀察由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上部結構反應情況,判定地基的危險狀態。
基礎的危險構件判定,首先確定該房屋基礎的結構及構件數量。收集、分析該房屋的近期沉降觀測、傾斜觀測資料,檢查、觀察不均勻沉降引起的上部結構反應,必要時現場開挖檢查基礎狀態。根據檢查結果,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中5.2.3條進行危險點的評定。
上部樓層結構構件的危險點判定,首先根據設計文件確定該房屋上部結構各樓層的構件類別、數量,現場檢查上部結構各樓層構件的構造與連接、裂縫和變形等狀態,必要時對構件的承載力進行驗算。根據檢查、計算結果,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中5.4.3及5.3.3條進行危險點的評定。
根據沉降觀測資料得知,該房屋北側有地鐵施工,1/E軸,3/E軸2處地基有下沉現象,沉降速率1 mm/d,但呈收斂趨勢。依據JGJ 125—2016中第4.2.1條第1款規定,該房屋地基評定為非危險狀態。
該房屋的基礎形式為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經對基礎進行驗算,除5/E軸的基礎承載力與其作用效應之比為0.87外,其余基礎的承載力均大于作用效應。
現場根據地面裂縫情況,對1/E軸、3/E軸2處基礎周邊進行開挖,發現1/E軸的基礎與柱連接處有寬11 mm的水平裂縫,3/E軸的基礎與柱連接處有寬3 mm的水平裂縫。
基礎構件的危險點評定見表1。通過檢查、檢測,該房屋基礎共有12個構件,其中有2個危險構件。
根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可知,基礎構件的承載力與其作用效應的比值應滿足式(1):

(1)
與上部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要求相比,式中無調整系數φ,說明基礎構件承載力驗算時不考慮不同建造年代房屋類型的影響。
3.3.1構件承載力驗算
1層3/C軸柱上作用效應為1 330 kN,柱的承載力為1 100 kN;1層5/C軸柱上作用效應為1 360 kN,柱的承載力為1 100 kN;1層C/3-5軸梁上荷載引起的最大彎矩為248 kN·m,梁所能承擔的彎矩為205.0 kN·m;2層5-7/C-D軸樓板每延米上荷載引起的最大彎矩為7.2 kN·m,每延米板能承擔的彎矩為5.7 kN·m;其余構件的承載力均大于作用效應。
3.3.2裂縫分布情況
1層1/C-E軸梁的跨中有1條寬0.4 mm的豎向裂縫;1層3/C-E軸的梁E端有剪切斜裂縫,裂縫寬0.3 mm;1層5/C-E軸梁的兩端有剪切斜裂縫,裂縫寬0.2 mm;2層6-7/C-E軸樓板板面四周有0.2 mm的裂縫。
3.3.3變形情況
1層柱計算高度為3.2 m,1層1/E軸柱和3/E軸柱相對于房屋整體的位移分別為15.0 mm和35.0 mm;其余構件無明顯變形。
3.3.4圍護結構情況
1,2層圍護墻高均為2.8 m。1層1/C-E軸圍護墻有相對于房屋整體的局部傾斜,水平向偏移 23.0 mm;2層E/2-3軸圍護墻,出現因剛度不足引起的側彎變形,最大變形量為18.0 mm;其余圍護墻外觀無明顯損傷。房屋上部結構構件危險點評定結果見表2。

表2 上部結構構件危險點評定結果
根據結構構件的關聯性,根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第6.3.3條規定,基礎5/E為危險點,該軸線處1層~2層柱均計入危險構件數量;1層柱5/C為危險點,該軸線處2層柱5/C計入危險構件數量;1層柱1/E為危險點,該軸線處2層柱1/E計入危險構件數量。此處需注意,構件的關聯性僅限于豎向構件之間的關聯作用,即某一框架柱為危險構件時,與之相連的框架梁并不按危險構件考慮。危險構件數量統計表見表3。

表3 上部結構各樓層構件數量統計表
根據表1的檢查評定結果,基礎層危險性等級判定如下:
Rf=ndf/nf=2/12=16.7%。
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第6.3.2條規定,5%≤Rf<25%,基礎層危險性等級評定為Cu級。
1)第1層危險構件綜合比例。
根據表3的統計結果,第1層危險性等級判定如下:
Rs1=(3.5ndpc1+2.7ndsc1+1.8ndcc1+2.7ndw1+1.9ndrt1+
1.9ndpmb1+1.4ndsmb1+ndsb1+nds1+ndsm1)/(3.5npc1+
2.7nsc1+1.8ncc1+2.7nw1+1.9nrt1+1.9npmb1+
1.4nsmb1+nsb1+ns1+nsm1)=(3.5×1+
2.7×2+1.8×1+1.9×2+1)/(3.5×2+2.7×6+1.8×
4+1.9×7+1.4×10+6+11+15)=15.5/89.7=17.3%。
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第6.3.4條規定,5%≤Rs1<25%,第1層危險性等級評定為Cu級。
2)第2層危險構件綜合比例。
根據表3的統計結果,第2層危險性等級判定如下:
Rs2=(3.5ndpc2+2.7ndsc2+1.8ndcc2+2.7ndw2+1.9ndrt2+
1.9ndpmb2+1.4ndsmb2+ndsb2+nds2+ndsm2)/(3.5npc2+
2.7nsc2+1.8ncc2+2.7nw2+1.9nrt2+1.9npmb2+
1.4nsmb2+nsb2+ns2+nsm2)=(3.5×1+2.7×2+
1.8×1+1)/(3.5×2+2.7×6+1.8×4+1.9×7+
1.4×10+12+15+6)=11.7/90.7=12.9%。
依據JGJ 125—2016危險房屋鑒定標準第6.3.4條規定,5%≤Rs2<25%,第2層危險性等級評定為Cu級。
根據表3的統計結果,房屋整體結構危險性等級判定如下:

依據JGJ 125—2016第6.3.6條規定,5%≤R<25%,且基礎及上部結構各樓層無Du級,房屋危險性等級評定為C級。該部分承重結構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局部處于危險狀態,構成局部危房。
上述公式中構件數量之前的系數3.5,2.7,1.8等,均代表構件的重要性,構件的重要性其實也就代表該構件在本層與其相關聯的構件的數量多少,構件類型。
通過該房屋的危險性鑒定,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按承載能力確定基礎構件危險點時,基礎構件的承載力與其作用效應之比不需按不同建造年代的房屋類型進行調整;2)考慮構件的關聯性確定危險點時,僅考慮豎向構件的關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