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敬堯 鄭妍楠
摘 要 ”歸堆“的能力考驗著新聞編輯的鑒賞力、創造力、思維力與執行力,考驗著新聞編輯的政治水平與理論水平。本文從存量組合、增量配合這兩種稿件組合形態出發,論述了新聞編輯如何提高對稿件的再創造能力。
關鍵詞 組合稿件;新聞;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012-02
組合稿件,是新聞策劃在戰術層面的操作性工作,也是編輯再創造能力的隱性體現。它不像修改稿件、制作標題或撰寫評論那樣能夠直接體現新聞編輯的基本功力,看似只是將記者交來的稿件歸堆而已,然而正是這種“歸堆”的能力,考驗著新聞編輯的鑒賞力、創造力、思維力與執行力,考驗著新聞編輯的政治水平與理論水平,甚至是勇氣。稿件組合一般有兩種形態:存量組合和增量配合。
1 存量組合
已經修改好的、確認采用的稿件,我們稱之為存量稿。將存量稿按照一定的編輯思想,以內容或形式的相互關系,組合成統一的稿件群,然后以稿件群為單位組合成一個版面或一組節目,叫做存量組合。這是新聞編輯最常用的組合手段之一。內容的相互關系,是指這一組稿件所傳遞的都是同一個方面的信息,如社會新聞、經濟生活、科技發展等;形式的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對一些內容并無關聯的稿件,可以用同一種形式把它們“歸堆”,如簡訊、標題新聞等。在組合過程中,還可以根據版面需要或稿件長短等對稿件作進一步的調整性修改。存量組合是版面或節目組合的常規形態,在一個常規版面或節目中,內容組合與形式組合常以相輔相成的綜合狀態呈現。如有特殊需要,還以如下形式體現。
1)專欄報道。以相對長期的欄目固定報道某一類內容,或按照宣傳需要臨時開辟一個欄目進行專門報道。這是新聞編輯最常用的手段。
2)集中主題。全部稿件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可以是一種新聞體裁,但更多的是以不同新聞體裁集中展現同一主題。
3)連續報道。圍繞一個主題,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里分期組織報道。這類報道形式可以分為3種:跟蹤報道、討論報道、同期報道。
(1)跟蹤報道。對于一些連續性較強的事件,媒體常采用跟蹤報道形式,隨著事件的進展,將逐步展開深化,直至事件結束。這是最常用的連續報道形式,尤其是經常用于受社會廣泛關注的案件報道。但是,在新的社會形勢與媒體形勢下,這種報道的連續性正在弱化。作為新聞編輯,在編發稿件時就要具有這種戰略的和歷史的眼光。在新媒體條件下,新聞編輯還可以把受眾的關注點引導到網絡上去,把后續報道發布在網絡上。
(2)討論報道。對一些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受到群眾高度關注,而又有不同認識的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可以通過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連續報道。引起熱議的新聞事件生動展現了新媒體形態下討論報道的強大生機,也向新聞編輯提出了新的編輯技能要求。
(3)同期連續。首先要解讀這樣一個問題:同期媒體的報道能算連續嗎?事實上這是一種特殊的連續報道,只用于在進行中而沒有結果的事件的報道。這樣的編輯方式就是一種同期連續手法,可以使平面媒體的相關報道凸顯現場感。
4)對比報道。這樣的稿件組合往往在策劃之初或事態發展過程中就成為編輯思考的內容之一。所謂“對比”,可以是正確與錯誤的對比,也可以是高低優劣的對比。能形成對比的一組稿件,必須在某方面有可比性,而且編輯也要通過必要的編輯手段表明媒體的比較傾向。運用這種組稿技巧,需注意幾點:
(1)以公為主,決不可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扭曲觀點對比的公正性和公信性。
(2)以要為主,選擇用于對比的事物或事件應該具有普遍性,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3)以準為主,對比報道是一種判斷型報道,產生的是非優劣觀念帶有很強的結論性與導向性,比一般報道更易引起受眾的關注,能產生直接的社會效應,因此編輯此類稿件時尤其需要認真核對事實的真實性,衡量觀點的準確性,避免因編輯把關不嚴而帶來誤導社會輿論的負效應。
2 增量配合
在實際編輯工作中,編輯的再創造能力更多地表現在按已有稿件的內容及宣傳需要配發必要的新稿,強化信息的有效傳遞,以取得預想的宣傳效果。配發必要的新稿,可以稱為增量配合。增量配合需要編輯有較強的發散性思維、嚴密的邏輯推理以及熟練的稿件組合技巧。增量配合主要有這樣3種手段。
2.1 配發資料
這是新聞編輯最常用的增量配合方法。對于新聞事件中受眾不很熟悉的內容或背景,編輯就要主動提供相關資料,以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及意義。這種配發,一般通過文字資料、圖表資料、信息鏈接等途徑進行。
2.2 配發圖片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界極力提倡報紙版面“圖文并茂,兩翼齊飛”,圖片成為報紙增址配合的重要手段。但業界不少人只把圖片看成是配角,甚至是填版面的角色,沒有正視圖片的獨立作用。事實上,在版面上配發圖片,除了人們公認的美化作用、配合作用外,還有其獨立作用。從新聞編輯的實踐看,作為增量配發的圖片,可以發揮四個方面的作用。
(1)凸顯非文字傳播優勢。有些新聞本身就具有吸引人的圖像效果,文字再優美也無法代替受眾的自我感受,這時運用圖像就能更通達地傳遞信息,起到以一頂十的作用。面對同一處風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非文字可以準確表達。比如對于湖南莽山的原始魅力,城市里的旅游者與當地農民的感受就不一樣,同是旅游者也因各人閱歷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這時,通過圖片把莽山的原生狀態提供給讀者,就是一種最佳的信息傳遞。
(2)圖片背后所蘊藏的信息量極其豐富,比文字稿更能調動讀者的想象力、思考力,更能影響人的情緒。例如,在美英對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的報道中,電視和報紙上反復出現一張伊拉克小孩哭泣的照片,這本身就是一條比一千字的文字稿更能說明問題、更能感動人的好新聞。
(3)通過圖片形象有時能更直觀地向受眾表達某種觀念,取得更強烈的評論效果。比如,上海人特別喜歡吃大閘蟹,尤以陽澄湖的為最。但是近年來卻出現許多冒牌的陽澄湖大閘蟹,于是陽澄湖大閘蟹協會呼吁市民要認清真假標志,不要上當,然而性價比最終成為人們選擇的依據,對于這一類由市場決定的商品,報紙沒有發表評論而是通過一組照片于無聲處表達了觀點。
(4)在特定環境中,圖片還能強化文字稿的情感感染力和說服力。伊拉克戰爭結束后,我國重建駐伊拉克大使館,楊洪林大使夫婦挑起了這副重擔。他們長期駐外工作,女兒由外婆帶大,由于不理解父母的工作,對父母還有不小的情緒,認為他們在國外享福,自己在國內吃苦。這種情緒在群眾中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編輯在報道楊洪林夫婦的事跡時,配發了兩張穿著防彈背心的楊洪林夫婦在興建使館的工地上的照片。這兩張照片讓讀者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楊洪林夫婦工作之辛苦和他們的愛國情。
2.3 配寫評論
這是新聞編輯的基本功,可以說,不會配寫評論的編輯,不能算一個合格的新聞編輯。配寫新聞評論,一方面以新聞評論的角度去思考所編的稿件,實際上也是編輯對新聞事實總體的把握和深層的發掘;另一方面,就單篇新聞來說,配寫評論可以幫助受眾理解信息的內涵。因為新聞稿件只是傳遞一個事實信息,但是這個信息可以有多種理解,實際上一個信息也是從不同角度傳達不同的信息元素,這些信息元素在不同的環境中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因此幫助受眾正確理解信息,或按照編輯的意圖去引導受眾,就有必要直接對信息的重點或本質發表意見。
媒體的基本功能,不僅是傳遞信息,而且還要對重大社會問題發表看法,以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這是對新聞報道的一種有效補充。《紐約時報》的社論版主編約翰奧茨曾說:“社論委員會主編的貴任,是要使得社論版有生氣、有活力,并能保持言論的一貫性和明確而有前瞻性的政策”。在他看來,一張報紙只報道新聞而不對所報道的新聞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不可能得到讀者的最終歡迎的,而且這樣的版面也是不完整的版面。從版面美學的角度來說,設置各種表現形態的文體,才會使版面可看、好看。近年來,相當多的都市類報紙,從當初堅持只報新聞、不發評論,到現在都開辟了評論專版,可見評論之于媒體的重要是一種客觀規律。
當然,時代也對新聞編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體、自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已失去了第一時間報道這個優勢,競爭的形勢要求傳統媒體從另一方面發掘自己的優勢——爭奪第二落點——對重大社會問題發表意見,正確引導社會,在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制高點上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