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寒梓
摘 要 在當前類別豐富的電視節目當中,法制類節目由于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具有極高的關注度。法制類電視節目由于其特殊的節目形態,使得其對于主持人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在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播出的過程中主持策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文章以法制類電視節目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現狀,并根據發現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有效解決對策,以此來完善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內容。
關鍵詞 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策略;法律知識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044-02
在我國眾多類別的電視節目當中法制類主題的電視節目雖然并非主流形式,但是依舊在我國的電視節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由于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特殊性質導致對主持人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良好的外貌形象和專業的法律知識外還需要具備縝密的邏輯思維,優秀的主持人可以促使法制類電視節目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1 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現狀
1.1 主持人缺乏法律專業知識
主持法制類電視節目要求主持人除了具備專業的主持節目技巧外還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法律知識儲備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不同主題的法制類電視節目進行主持工作[1]。但是現階段我國多檔法制類電視節目中的主持人都存在專業法律知識欠缺的情況。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如若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則會影響法律法規的科普宣傳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的情況下會造成其不能正確的引導輿論導向。我國部分法制類電視節目在進行法治報道中還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不能合法規范一些問題。甚至還會出現誤解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內容。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所掌握的專業法律知識將直接影響法律條例的科普程度。
1.2 主持人缺乏創新能力
現階段我國有關法制類主題的電視節目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那么若想在眾多法制類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除了滿足節目觀眾的需求外,還要求節目主持人要適當的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擁有專業的主持技巧同時還應當具備隨機應變的節目創新能力[2]。
但是縱觀目前國內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具有創新能力的寥寥無幾。大多數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都是循規蹈矩,主持節目的方式形成了固定化的模式。并且部分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對于節目主持的把控能力較弱。例如在個別法治案例當中主持人對于其中的受害人和弱勢群體表現出了強烈的同情感,這會造成在部分法制案例講解過程中不能客觀的進行分析,頻繁的使用一些具有個人感情色彩和具有傾向性的語言。
1.3 主持人對于觀眾的需求缺少認知
籌劃制作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目的就是選取百姓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件,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和提供法律幫助來科普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倡導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通過法律渠道來維護自身利益。法制類電視節目應始終以觀眾需求為核心。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由于對觀眾的需求缺少認知,導致不能更好的對案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一般情況下只負責在電視臺進行節目錄制和播報,而現場的采訪工作一般都由其他部門同事負責。這就造成法制類電視節目支持人無法走進案件現場,真實的了解情況,無法真正意義上了解觀眾的需求[3]。
2009年正值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今日說法》10周年,《今日說法》主持人撒貝寧表示:“在我主持《今日說法》的十年時間內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支持數量高達3 000多的案子中沒有任何一件案子我親自走進現場去了解情況。案件的內容都是通過其他現場同事向我轉述的。”如若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不能真正走進現場,了解觀眾的需求,將會影響節目的整體質量和播出效果。
2 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策略分析
2.1 提高主持人專業法律知識
造成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播出質量和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造成的。若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節目質量和效果需要提升主持人的專業法律知識儲備量。只有具備更多專業的法律知識才能夠對節目中的案例進行更全面、細致的分析。
除了提高主持人專業的法律知識外,還要強化主持人的個人素質。首先要求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具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始終堅定不移的站在共產黨立場中,堅持貫徹黨的政策和方針。其次是要在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的過程中做到客觀公平的進行案例分析報道,堅守共產黨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體系。最后要求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當中要始終服從黨的指揮,遵守黨的紀律,確保法制類電視節目能夠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保障主持人主持導向的正確性。
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專業法律知識儲備量和個人素質是影響節目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作為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人要始終堅持進行客觀公平的進行案件分析,在主持工作中做到廉潔自律[4]。
2.2 創新法制類電視節目語言
法制類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可以決定著節目主持效果以及節目播出的質量和效果。其中以《今日說法》中的節目主持人撒貝寧為例。《今日說法》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第一檔法制類電視節目。《今日說法》播出至今已經走過了19個年頭,其名聲早已覆蓋全國范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最火熱法制類電視節目。而撒貝寧作為《今日說法》眾多主持人之一,由于其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具有簡潔的風格、謙虛內斂的主持態度以及富有創造性的語言而受到了眾多觀眾的喜愛[5]。
在2010年一檔節目當中,解析《寶馬車致死兒童》案件時,主持人撒貝寧在節目即將結束的總結概述中上說道:“我們需要司法機關做出公平正確的決斷,如果此次事件僅為普通的交通事故,那么積極進行救援活動可以有效減少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但如果采取更加惡劣的手段進行處理,等待你的將會是嚴厲的審判。我堅信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善良的死機,而不是一名殺人罪犯。”短短100多字的總結報告卻能夠對案例進行客觀深入的剖析和總結,這種優秀的語言創新能力使得撒貝寧一度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今日說法》節目也由于撒貝寧的主持而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度。
2.3 主持人走進現場
若想在現有基礎上更好的完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工作,除了主持人擁有極高的個人修養,具備豐富的專業法律知識儲備量外還需要主持人親自走進案件現場,將最真實的案件現場情況介紹給觀眾。改變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策略,需要確保法制類電視節目具有時效性,能夠針對案件發證的全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播報。例如北京電視臺制作的法制類電視節目《法治進行時》,主持人徐滔為了更好的對案例進行主持報道,常常與工作人員一起親自走進案件現場。在工作中他始終將自己定義為一名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走進現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給節目觀眾呈現出精彩的主持內容[6]。這種做法也使得《法治進行時》節目獲得了更高的收視率和關注度,成為了北京電視臺中最著名的法制類電視節目。
3 結論
綜上所述,文章對于當前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策略進行了闡述和分析。通過研究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狀得知目前主持人的法律專業知識欠缺,且在主持節目過程中缺少創新能力。導致法制類電視節目科普法律常識的功能欠缺。除此之外,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對于觀眾的需求了解程度不足,制約了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發展。為了在現有基礎上完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效果提出了提高主持人專業法律知識、創新主持風格、走進現場等措施來增強節目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曼.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語言風格[J].新聞傳播,2016,18(24):81-82.
[2]張志勇.探討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140.
[3]扈力.法制類電視節目在我國法制建設中的作用研究——以《今日說法》為例[J].中國報業,2016,24(14):51-52.
[4]王文靜.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2):101.
[5]肖嘯然.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性的新聞敘事學分析——以《今日說法》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3):126-129.
[6]孫陽,趙涓.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新突破——《金牌調解》的成功之路[J].聲屏世界,2012,19(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