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 新時期,電視文化類節目呈回暖趨向,通過分析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軌跡,對類似文化類節目進行梳理和歸納,闡述了文化類節目火爆的原因,詮釋了電視文化節目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并試圖對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困境進行反思。
關鍵詞 電視文化類節目;發展軌跡;傳播價值;消費社會;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050-02
近年來,電視節目的生產在消費社會的社會語境中不斷進化,節目形態更加多樣化、節目編排更加具有新意,崇尚“真”“快”的真人秀節目逐漸成為電視觀眾的新寵,但是各類真人秀節目在追逐“快”的過程中,放大了同質化和粗制化的弊端,觀眾審美也隨之出現疲勞,市場萎縮嚴重。當電視行業陷入了周期性的衰退時,原創類文化節目以“慢”姿態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以《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為代表,在市場、政策和價值選擇中找到了平衡點,在收視率和社會影響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但從消費文化方面來看,電視文化節目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1 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軌跡
文化類節目是指“以文化教育為宗旨、以電視傳播為手段,以傳播知識為目標”的電視節目,在屬性上與娛樂節目有明顯的區別,被賦予了傳播傳統文化的職能,同時深受市場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類節目早在上世紀末就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節目類型,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思潮的全面解放,社會精英帶有現代性的觀念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傳播,和官方話語一起促進了社會主流意識的形成,電視就成為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平臺,當時出現了《觀察和思考》《話說長江》和電視課堂等節目,均帶有明顯的精英意識和時代特征,已經具備文化參照作用。經濟體制改革促使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話語權受到消解。90年代以后,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區分日益明顯,形成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類節目,一種是以《走近科學》為代表的科普節目,秉承科學的大眾化傳播理念,另外一種是以《開心辭典》為代表的益智答題節目,堅持著精英文化教育的方向。但兩者都不否認大眾趣味,均采取了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節目包裝。
進入新世紀,快速擴張的電視市場催生了文化類節目的新形態——電視講堂。以2001年開播的《百家講堂》為例,電視節目的文化教育功能被進一步解構,受到廣泛關注,但“電視學者”的形成使文化節目走向明星化,脫離了文化本身的意義。此后,以《漢字英雄》和《子午書簡》為代表的國學普及和讀書節目進入大眾視野,但在資本市場的“末位淘汰”機制中,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受真人秀熱潮影響,文化類節目順勢進行新一輪升級,生成以《最強大腦》和《客從何處來》為代表的“文化綜藝”這一新的形態,僅僅是帶有文化的外飾,更多的是從綜藝和娛樂的內核來進行節目構造,容易形成審美疲勞。2016年末,中國電視文化節目迎來轉機,原創文化節目走上舞臺,《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深受好評,但文化類節目能否持續升溫,迎來持續發展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文化類節目存在著反思的空間和必要。
2 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傳播價值
構建主流價值觀,展現民族風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在當代,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積極開掘漢字、詩詞和成語等歷史文化的精髓,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構建和諧社會新風尚的力量,并通過電視熒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給社會大眾,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宣傳陣地,并形成輿論合力,有利于提升國家形象,展現民族風貌。
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競爭力。電視節目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蘊含著文化工作者的知識和智慧,我國作為文化消費大國,卻依靠版權引進才能實現綜藝節目的繁榮,而原創性文化類節目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節目編排,使得節目具有明顯的獨特性,把傳統文化精髓與現實社會相連接,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確定了自己的坐標,使民眾重拾文化自信心,對提升國民文化修養,培養國家精神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開拓文化道路,修正娛樂化傾向。目前,國內電視節目過度娛樂化傾向嚴重,大量同質化的內容充斥著觀眾的眼球,而文化類節目的出現,提供給觀眾更多的選擇,為電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同時給渾濁的電視生態環境帶來了一股清流,避免過度娛樂化的節目給觀眾帶來的錯誤價值判斷,維護了電視生態的平衡發展。
3 消費社會中的電視文化類節目
從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軌跡來看,從誕生之日起,國民教育就成為該類節目不可或缺的職能,受現實環境影響,文化類節目在中國的影響力始終有限,很少有現象級的節目,但文化類節目已經成為電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過度娛樂化的氛圍中,其代表和傳達的文化符號更成為一個民族延續不可缺少的稀缺資源。
語言和文字是文化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能指形式,也是象征著知識傳遞的所指意義。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文化類節目生產的內在動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更是文化類節目發展的外在要求。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持續走熱更是證實了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形象的客觀表征,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電視文化符號更應該走向世界,但進入市場之前應該有主體性的標準來定義自身,進而創造和引導消費意義,在維護文化正統地位的同時,賦予民眾期望的文化平等權利。
文化類節目通過對文化符號再生產,塑造了有別于現實的特殊情境,通過表現漢字、詩詞、書信等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行為,以消費性生產的模式在現代社會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為文化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支持的可能性,但在現代環境中運用娛樂化的方式對傳統的精英文化進行大眾文化語境解構,以尋求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做法,本身就附帶著一種超現實主義思想,但是舞臺及傳媒技術營造的特定氛圍,使文化類節目以一種集體狂歡的方式進行情感表達,以一種并不突兀的方式慰藉了匱乏的文化理想。
4 迷失的文化主體性
布爾迪厄認為:“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文化與商業邏輯的共謀不斷對各種文化生產的場所進行滲透乃至于控制。”中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本身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質,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考慮觀眾的喜好和消費的力量,節目中展現的“詩情畫意”與傳統文化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在那符號化的展現過程中,存在主觀改造和片面描寫的現象,原本內涵豐富的文化研究被置換成較低標準的文化展演,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文化主體性的衰弱。
歷史表明,文化是一個民族存續的重要條件。費孝通認為“維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主體性對于社會現代化進程至關重要”,但當代全球文化多元化使中國文化遭受著文化霸權主義的壓迫,加上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模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表現為文化類節目中消費主義侵蝕了電視工業的價值標準和文化導向,也主宰了觀眾的文化選擇,以商業邏輯展現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其精英內核,這就導致我國文化類節目主要從人文素質和處世哲學等方面進行闡述,在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和增強文化認同感方面存在有一定缺憾,因此,應當警惕看似繁榮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片面符號化解讀,更應該注意文化節目對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裹挾。
5 結論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文化借助大眾媒介進行了商品化運作,文化類節目作為文化工業產品成為媒介文化再現的重要載體,拓展了國民教育的路徑。文化類節目借助流行的樣式傳播著富有深意的文化符號,為日漸消解的傳統文化保留了穩固的可能性。但文化類節目應回歸其本質屬性,不能僅僅是成為節目的點綴或裝飾,以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生成的“文化崇拜”雖然能獲得大眾的支持,但在面臨全球文化競爭時,會處于較為不利地位,這就需要借助消費化的手段來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樹立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費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覺”概念,他認為“生活在某種特定文化中的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明確他的來龍去脈、歷史進程和發展方向”。文化類節目的社會價值也就體現在喚醒國民的文化自覺,需要抓住文化意識本身的主體作用,全面展現特定語境中的文化面貌。
參考文獻
[1]張愛鳳.原創文化類節目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重構與價值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5):85-90.
[2]張步中,梁嘉韻.央視文化類節目發展路徑與傳播價值[J].電視研究,2017(8):53-54,57.
[3]王浩.原創文化類節目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J].青年記者,2017(3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