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少之又少。你的身體,你最了解。先自學一些健康護理知識,再與醫生交流吧。
“真是糟透了,”醫生看了我喉嚨里的潰瘍斑點,隨口說道,“但是我也不知道你有什么問題。”這是第三個對我的癥狀無能為力的醫生。在過去的兩個月里,我遇到了大便帶血,經常發燒和白天頻頻嘔吐等問題。但他只是給我開了些麻痹咽喉的噴霧劑,收了點費用,就把我打發走了。
我已經受夠了這種如同安慰的診斷。回到家后,我開始在線找醫生,預約就診。她用小攝像探頭檢查了我的鼻子和咽喉,然后坐下來,花了一個小時與我交流,說明為什么懷疑我的癥狀與內臟有關(她是對的,經過兩年里的無數次檢查,我被查出腸胃功能失調。)這次就醫經歷后,我學會了要從被動的病人,變為主動的經歷講述者。
俗話說“會叫的孩子有奶吃”。醫生短缺,導致與患者交流的時間異常寶貴。喧囂的社會環境,讓昂貴但是并不絕對必要的處方泛濫。研究認為,既然有的醫生可以把女性疾病記在腦中,女性就更有必要為自身的健康發言。是的,這也需要訓練。但是,注重自身健康的病人,只有13%,而她們住院的可能性要低21%。
講述經歷,不意味著要同醫生爭論(雖然有時需要理性地否認)。更多的是與醫生合作,清晰地說明你的想法和愿望。下面是我從醫患交流專家那里學到的一些技巧。不管你是找專家治療重癥頑疾,還是對付普通的感冒,都可以使用它們,幫助醫生找出你的病因。
第一步找到合適的醫生
不是所有的醫生都能同患者充分交流。如何找到理想人選呢?
口口相傳
最積極主動的病人,能通過口口相傳找到醫生,包括線上搜索和論壇討論。詢問一般性的問題(例如,“你喜歡哪類婦科檢查方法?”)然后再問“為什么?”這樣也許能從網友口中獲得你從未聽說過的建議,例如如何面對壓力保持冷靜,找出與ratemds.com或wellness.com等網站上的評論相反的回答。
觀看視頻
去看看醫生們的學術會議講話視頻,能幫助你了解他的風格。這個醫生合適嗎?在她講話時,她喜歡把復雜問題分解成簡單的部分。
尋找訂閱
與醫生在線交流的時間越長,當面問診所需的時間就越短。問問醫生,他的門診有沒有網絡訂閱服務;他把當面問診時做的記錄上傳到你的電子病歷(到2020年,會有差不多10萬名醫生這么做)。
基層就診
在一般處理(例如腸胃寄生蟲)或后續治療(檢查手術后傷口)時,可以選擇一位普通醫生就診。他們的收費通常較為便宜。并且,調查顯示,在相同水平的醫療服務下,他們更為盡職盡責。
第二步與醫生交談
在美國,預約醫生的平均時長為84分鐘。但是實際當面就診的時長不到15分鐘。以下方法能幫助你充分利用時間。
做好記錄
在預約前,寫下你的癥狀。更好的做法是:在就醫前一至兩天,通過醫院網上預約系統,提交一份綜述。這樣,他可以提前對你的問題有所了解。
說明細節
當你說:“下背部疼痛”時,要說明何時發生(例如跑步結束后)。如果醫生問諸如“你頭痛嗎”之類的詳細問題,在回答時要仔細說,例如“是的,最近頭疼非常嚴重,甚至要耽誤工作了。”這種陳述可以幫助醫生做出診斷。 “能說說對我的情況的建議嗎?”
如果醫生找到了最近困擾你的癥狀,例如“疲勞”,別忘了提醒他,你最大的擔心是什么。這可以幫助你節約時間,也能更了解診斷過程。他也許說:“我知道了。我認為……(其他癥狀)可能導致疲勞。”
盡快診斷
如果醫生在下結論時有所猶豫,要問清楚為什么。他的回答將幫助你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根據我的醫生的結論,我后來找了消化內科醫生,而不是繼續把注意力放在咽喉。
第三步負面測試
擔心誤診(無法確定原因)、希望嘗試新技術、病人沒有耐心,所有這些因素都讓醫生決定進行遠多于必要的檢查。幫助你決定取舍的建議如下:
專注
在做某一檢查前,要問:“它是關于什么的,有哪些風險?”你也許可以直接跳過檢查。例如,在嚴格單一性伴侶,并且雙方確診沒有患性傳播疾病的條件下,如果陰道疼痛,那就沒有必要再去做關于性傳播疾病的檢查。
研究其他方案
如果你的醫生沒有接觸過某一檢查,他多半不會向患者推薦。PubMed(一個醫學研究數據庫),病人交流平臺,還有WebMD都能幫你找到其他選項。看看能否在線進行檢查
如果能,你也許可以找其他方案。當醫生擁有設備(例如核磁共振機)時,就有使用它換取收入的動機。一項研究發現,當某一醫療過程能帶來2%的收入時,醫生使用它的可能性會增加3%。
再次核對結果
拿到檢驗報告后,要知道上面數字的含義(labtestonline.org網站上有對指標的簡要解釋)。如果對醫生的解讀有不同意見,可以再做一遍(不過保險可能不會為此付費),或者詢問其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