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執行好“放管服”等改革舉措,以更大決心和誠意搞活對內對外開放,讓利于企、讓利于民,構建活力涌動的良好營商環境,如此方能培育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貴州省政府辦公廳于7月底下發《關于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的通知》,要求在2019年6月底前,全省各地要統一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8.5天以內。5月初,通報了安順、黎平、三都等地幾起“不作為、亂作為、新官不理舊賬”影響營商環境典型案件,強化警示作用。在縮減行政審批方面,2017年,貴州省直部門行政許可數量減少為270項,為全國省級實施行政許可數量最少省份之一。
這些舉措,有力推動著貴州進一步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升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但據廈門大學營商環境研究中心的第三方報告,貴州營商環境與發達經濟體和國內發達地區比,尚處于中等水平,還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吸引投資的決策舉措或制度安排對區域競爭環境的影響,是愈加趨緊還是走向寬松,考驗著決策者對市場經濟體制安排和深化改革開放戰略的理解和執行能力。
貴州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2018年初出臺的《貴州省優化營商環境集中整治方案》要求,對中央和省“放管服”改革以及投資者服務和保護舉措等貫徹落實不力,對政務窗口服務質量不高、企業手續繁復、政府失信及“踢皮球”等增加市場成本的問題進行大力度整治。
當前,貴州正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其對營商環境的一個總體要求與目標,是“門檻低于周邊、服務高于周邊”。在交通、信息、水電等基礎設施水平基本處于同一水平條件下,只有在制度、服務等“軟實力”上下工夫,才能獲得企業、市場認可,在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
隨著經濟體量的不斷擴大,發展與增長的活力也需要得到持續培育,這從資源利用、制度建設和市場主體成長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區域經濟吸引力的形成,關鍵還是在競爭環境與市場空間是否有利于企業主體健康成長,以及企業家發掘、創造財富的熱情與能力能否得到發揮。因此,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讓企業家以及企業主體安心經營,開拓發掘創造財富的創新發展之路。
根據世界銀行的評價標準,營商環境的衡量指標至少包括開辦企業、申請建筑許可、獲得電力供應、注冊財產、獲得信貸、投資者保護、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合同執行和辦理破產等方面的便利程度。這些指標本質上是一個地區或經濟體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所設置的政策門檻、交易成本的高低。對市場主體而言,必然會對所付出的制度成本、時間成本進行區域比較,進而對投資決策作出相應調整。對政府而言,
陸水空立體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使貴州作為西南交通樞紐的地位得到極大夯實,資源流動環境更加通暢,具備了相對優越的經濟大通道條件。雖然“經濟通道”能夠顯著提升區域資源流動的便捷度,但作為亟需匯聚人才、技術、資金等發展要素的貴州,顯然不能止于“經濟通道”層面的“中轉服務”,而應該把通道優勢深度轉化為“通道經濟”,即利用交通便捷優勢,打造開放平臺,培育新興產業,積極參與產業鏈競爭,搭乘“一帶一路”東風,推進對外貿易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外向型經濟。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丕恕說,貴州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強勁的發展態勢,為來黔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圖為孫丕恕在2018數博會分論壇上發表演講。(貴州圖片庫供圖)
“經濟通道”是基礎,“通道經濟”才是目標,這就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作為支撐,為各類市場主體和投資者提供活力迸發的經營發展空間。當務之急,是以借鑒、建立、實施項目“負面清單”制度,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企業事務“最多跑一次”等為突破口,真正兌現深入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承諾,展示“改革永遠在路上”的創新姿態,樹立貴州開放形象,增強投資吸引力。貴州在省級層面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與路徑規劃,比如今年初發布了《貴州省開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其中就要求根據國務院統一制發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草案(試點版)》,研究貴州省禁止、限制準入事項目錄等多項探索任務,以期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
政策的關鍵在落實。構建良好營商環境,是各地各級政府部門積極發揮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市場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肯定是向更有利于生產效率、資源效益、經濟利益均能最大化的地方傾斜,全球競爭是如此,省域、縣域競爭更是如此。因此,在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完成并推動實施后,是否能夠產生預期成效,就要看具體落實情況。貴州省下大力度整治營商環境突出問題,也是以整治不落實、軟落實甚至設置新障礙等懶政惰政為重點,杜絕“上熱下冷”的政策窘境,敦促各地把本該屬于政府職責的事情辦好,理順市場秩序,為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打通政策通道。
政策實施“上熱下冷”的原因與表現,大體而言無外乎有以下幾點,一是發展意識淡薄,地方政府滿足于現狀,甚至有“不出事就是最大政績”“新官不理舊賬”等畸形理念,缺乏大局觀和長遠眼光;二是對民營經濟重視不夠、信心不足,對市場競爭的理解不足,把精力過度偏向國有企業,人為導致金融、人才、土地等資源配置嚴重失衡;三是依戀審批權力,企業創新創業門檻過高、程序繁冗,政府職能部門思想閉塞,疏于學習“放管服”改革舉措,不重視行政審批信息公開,存在相當程度的“衙門作風”;四是缺乏法治觀念,不善于經營政商關系,不重視企業家權益保護,不尊重企業主體開拓市場的創新精神。只有對這些現象進行徹底整治與糾偏,才能真正營造出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整體而言,項目的落腳點大都在縣級層面,如果過于注重政府利益而忽視甚至剝奪民營經濟權益,勢必對縣域營商環境造成極大損傷。特別是在相對偏遠的地區,由于存在資源和技術欠缺、物流成本高、總體開放不足等不利因素,投資吸引力存在天生不足,這就需要在頂層制度框架內,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執行好“放管服”等改革舉措,以更大決心和誠意搞活對內對外開放,讓利于企、讓利于民,構建活力涌動的良好營商環境,如此方能培育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以良好制度、舉措為基礎的營商環境培育成效,能夠最直接呈現在各地的招商引資事務中。當前,貴州各縣市區招商引資競爭非常激烈,對吸引知名企業、大企業進駐保持著極大的期盼與極高的熱情,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開便利之門,不少地方可以說使出渾身解數“拼政策、拼服務、拼理念”,甚至承諾涉企政務服務“不能說不行”“一次都不跑”,這種熱情高漲的干事創業場面實屬難得。正是展現出這樣創新創業精神和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的努力,才有企業家評價“貴州是未來中國最有意義、最富有的地方之一”。這也是貴州營商環境改善、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