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楊剛
貴州師范大學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食堂+政府扶貧平臺(扶貧企業和合作社)+訂單”的產業扶貧模式,學校采購貧困地區農產品近2000噸、金額1000萬余元,采購規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惠及全省十余個縣(區)的貧困戶1935戶、6268人。
秋季開學之際,安順市關嶺自治縣“校農結合”精準扶貧農產品采購車輛繁忙穿行于鄉村與高校之間,關嶺永寧鎮圍墻村的數十萬枚雞蛋,也乘上“校農結合”的直通車徐徐“出山”。
一大早,圍墻村的雞鳴聲便響徹整個村莊,村民與村干部正忙著從雞舍里將新產的雞蛋分揀包裝,裝車銷售。
“這一大車雞蛋是準備送到貴州師范大學的,一車拉兩百件,一件的批發價是185元,一車一共要賣37000元。”圍墻村村支書陳明德興奮地告訴記者。
這是貴州師范大學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聚集學校優勢,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貴州師范大學3個校區11所學生食堂全部由學校統一管理、統采統購,供應著近4萬名師生的日常餐飲,有著數量巨大、持續穩定的農產品消費需求。
貴州師范大學后勤服務集團總經理、脫貧攻堅綜合協調辦公室主任杜健告訴記者,自“校農結合”工作開展以來,學校采購貧困地區農產品近2000噸、金額1000萬余元,采購規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惠及石阡、從江、平塘、關嶺、惠水、安順西秀區等十余個縣(區)的貧困戶1935戶、6268人。
石阡的調味料、生姜、干貨,開陽的豬肉、蔬菜,晴隆的土雞,從江的大米,威寧的土豆……如今,在貴州師范大學食堂里,多數菜品的食材都直接來自省內貧困地區。
貴州師范大學每學期開學前,都會與各地扶貧企業或合作社簽訂供貨協議,按照訂單要求的品種、數量、需求時間等信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統籌安排貧困農戶種植、養殖,產品由扶貧企業集中后統一配送到學校食堂。
“對于學生來說,大學食堂是供給側,通過‘校農結合’,可以讓學生吃得安全、吃得實惠、吃得豐富;對于農戶來說,食堂是需求側,通過‘校農結合’,可以讓農業生產者實現訂單化生產,不再為銷路擔心。”談到“校農結合”,杜健頗有心得。
這是貴州師范大學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食堂+政府扶貧平臺(扶貧企業和合作社)+訂單”的產業扶貧模式。
不僅如此,貴州師范大學還整合產教學研等各方資源,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智力及后勤等資源優勢,精心組織實施“1+6”幫扶工程,以“校農結合”為抓手,圍繞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文化扶貧、生態扶貧六個方面合力攻堅,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食材采購點分布在市州,距離貴陽遠近不同,如何保證食材的質量?
根據貧困地區種養殖特點、氣候條件、配送距離、運輸成本、龍頭產品加工優勢等因素,貴州師范大學因地制宜,結合學校食堂的物資種類、數量等需求,對不同區域的扶貧點采取相匹配的訂貨策略。
石阡距離較遠,運輸成本較高,貴州師范大學將附加值較高、能儲存一周以上的蔬菜、調料品、生姜、干貨、雞蛋、土豆等農產品作為扶貧農產品,每周采購一次,且每次均大批量采購,以減少運輸成本。

① 貴州師范大學產業扶貧蔬菜運輸車駛進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進行食材采購。(貴州師范大學后勤集團供圖)

②貴州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韓卉(左)帶隊到石阡縣甘溪鄉采購點采購食材。(貴州師范大學后勤集團供圖)
開陽較近,是養殖大縣,貴州師范大學將生豬和蔬菜作為開陽的扶貧農產品,每兩天采購一次。貴州師范大學目前已與石阡、安順西秀、從江、天柱、平塘、桐梓、關嶺、惠水等縣(區)簽訂校農結合、精準扶貧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種養殖供應基地。
此外,還有晴隆的土雞、從江的大米、威寧的土豆等,也被選為扶貧農產品。
“通過優化采購策略,一方面減少了運輸費用等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高校與扶貧點協商好長期穩定的供貨品種,扶持其成為高校農產品供應基地,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校方也獲得優質農產品穩定可靠供貨渠道。”貴州師范大學后勤服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常規開學外,大學每年有近三個月的假期,對農戶來說,這三個月是“空檔期”,市場銷路如何解決?
為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自2017年3月起,貴州師范大學后勤服務集團多次深入貧困縣(區)實地了解農產品市場,直接與鄉鎮農業合作社、扶貧企業面談,確定長期合作協議關系。
雙方聯合建立基地,目前已與石阡、安順西秀、從江、天柱、平塘、桐梓、關嶺、惠水等縣(區)簽訂校農結合、精準扶貧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種養殖供應基地。
學校利用科技實力及科研項目的優勢,帶動畢節、六盤水、沿河等貧困地區蕎麥產業的發展,近年累計推廣蕎麥新品種及栽培技術約150萬畝,新增產值達17368.2萬元,惠及貧困農戶25.6萬人。
開展藤茶、青錢柳等研究利用,在江口縣等地開展藤茶、青錢柳等功能性食品的保護及開發利用,助推健康產業發展。
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通過科研攻關解決群眾產業發展技術瓶頸,持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搭建博士工作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培訓和高端人才短缺問題。
以互聯網+大數據手段,構建線上線下“貴州貧困縣農特產品直銷超市”,招募學校有志于返鄉創業的貧困學生參與超市營銷工作,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訓基地,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電子商務等實操能力,解決貧困學生生活困難的同時,也為其畢業后反哺家鄉、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校農結合’是民心工程!”貴州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韓卉表示,貴州師范大學將更加全面、深入地推進“校農結合”工作,進一步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助力農村產業革命,助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充分體現高校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偉大工程中的責任與擔當,不斷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