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諶晗
甕福集團結對幫扶榕江縣以來,立足資源稟賦、依托自身優勢,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累計助力4萬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在貴州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甕福集團同榕江縣自2015年5月13日開始結對幫扶的那天起,就手與手相牽、心與心相連。
從短效的資金幫扶、贈送肥料,到長效的引入新技術、新資源、新理念、新模式,甕福集團立足資源稟賦、依托自身優勢,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用心用力更用情。
結對幫扶以來,甕福集團結對幫扶工作“不減力度、不踩剎車”,初心如故,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19.32萬元,累計助力榕江4萬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一畦畦時令蔬菜青翠欲滴、一個個西瓜大棚漸次排列、一片片羅漢果長勢喜人……盛夏時節的榕江,處處涌動著產業發展熱潮。
作為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榕江,海拔低、熱能高、無霜期長、土層深厚、植被豐富、立體氣候明顯。
早年,榕江縣依托氣候優勢、地域優勢,蔬果產業也曾一度風生水起。本地蔬菜憑借優良品質行銷港澳,榕江西瓜也曾是當地農產品的一張“金字招牌”。
可是,長年對土地掠奪式的農業開發讓曾經肥沃的土地“疲憊不堪”,加之無龍頭企業帶動蔬果產業科學發展,蔬果產品良莠不齊,讓榕江曾經風生水起的蔬果產業一度黯然失色。
如何幫助當地群眾重拾發展信心?2017年11月,甕福集團攜手榕江縣組建了貴州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試圖探索出一條涉農企業助推產業扶貧的新路。
把優勢產業“撿起來”,按照統一種植保障、統一栽種標準、統一配方施肥、統一防治規程、統一市場銷售的“五統一”發展模式,建設實施的500畝現代農業示范園蔬菜種植基地在榕江縣忠誠鎮河谷地帶落地生根,種植的第一批豇豆早已銷售一空;今年啟動實施的定威鄉格覽村30畝大棚瓜菜種植項目也已投產,個大汁甜的西瓜走俏省內外市場。
將特色產業“抓起來”,甕福-榕江扶貧工作隊及貴州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多次組織帶領榕江縣當鳩村、高王村等地的合作社負責人、村支“兩委”成員前往鄰縣劍河、廣西桂林實地考察石蛙特種養殖、無籽羅漢果種植。如今,300對種蛙已在青山環抱、溪水常流的當鳩村山腰1200平方米的蛙場里“安家”,一期120畝無籽羅漢果在忠誠鎮高王村祖墳山上演著荒山變綠園的生動實踐。
“扶上路、送一程,是我們扶貧工作隊的初心和使命。”甕福-榕江扶貧工作隊副隊長、貴州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智坦言,從“輸血”到“造血”,他們所起的是示范引領作用,理清發展思路、激活內生動力,才能撐起大扶貧。
理清產業扶貧思路,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幫助培育引進一戶龍頭企業、幫扶實施一個產業扶貧項目、幫助培育一個優勢農產品……《甕福集團結對幫扶榕江縣脫貧攻堅工作三年(2018-2020年)精準幫扶規劃》中制定的目標清晰而明確,甕福-榕江扶貧工作隊步履堅定而鏗鏘。
作為榕江縣對口幫扶單位,甕福集團除了在產業發展項目上給予幫扶外,還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手段,讓大數據和大扶貧深度融合。
不久前,榕江縣崇義鄉盈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景炎為試驗示范基地豇豆出現的病蟲害及長勢問題犯了愁。在農業經紀人的幫助下,田景炎將問題輸進了甕福集團“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臺的“農事通”小程序,不久就得到了數據庫內農業專家的回復,為加快豆苗長勢,福農寶科技有限公司還特意調來無人機為基地噴灑葉面肥。
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技專家服務只是甕福集團“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臺的功能之一。農資廠家直銷、農事管理、測土配肥、農產品銷售撮合……從生產端到消費終端,“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臺將其完整串聯。
目前,“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臺在榕江縣累計接入合作社147家,覆蓋種植養殖面積5萬多畝,涵蓋7000余農戶。依托“福農寶”,甕福集團實現了從化肥生產商到農業服務商的轉型;也打通了精準扶貧的“經絡”,測土配肥就是農業從“靠經驗”走向“靠數據”的生動范例。

甕福集團按照統一種植保障、統一栽種標準、統一配方施肥、統一防治規程、統一市場銷售的發展模式,在榕江縣忠誠鎮建設面積500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圖為當地群眾在產業園蔬菜種植基地采摘豇豆。(甕福集團供圖)
“土地用肥要同土壤土質、農作物習性有機結合。”為此,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方面利用榕江縣涉農部門此前采集到的土壤土質數據,讓閑置數據發揮“大功用”;另一方面,著力建設測土配肥服務站,依托甕福集團產業技術研究院,運用“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臺,對未采樣地塊進行取土分析。
紅薯肥、金鉤藤肥、板藍根肥、桑樹肥……在甕福集團的幫助下,榕江縣大力發展的十余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有了專屬的“營養配方”,施肥的科學性有了保證,肥料對土壤的傷害逐漸減少,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正穩步提升。
幫扶幫根本。2018年“春風行動”期間,甕福集團一改此前肥料贈送模式,依托農業產業發展,向榕江縣捐贈自產豇豆肥、金鉤藤肥、桑樹肥等配方肥617.585噸,價值135.06萬元,覆蓋全縣6525戶貧困戶25492人。
在榕江縣忠誠鎮高王村,勤勞的村民世世代代在山林田土里“刨生活”,卻依然走不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生活困境,年輕人相繼外出謀生,留下年老體弱的老年人在家,山高坡陡的耕地相繼撂荒。
2018年3月,貴州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瞄準無籽羅漢果種植,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將高王村祖墳山120畝連片撂荒土地盡數流轉。開荒、修路、打樁鋪網……撂荒的土地再顯生機,讓留守在家的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今年53歲的楊華高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原來只能去外邊工地打打零工糊口,現在在家門口自家地里務工,日子好多了。”楊華高掰起指頭給記者算起了收入賬,“我和妻子在基地務工一個月有5400元的工資,5畝多荒地流轉一年有1000多元土地流轉費,到年底村合作社還有分紅。”言語中,老楊對今年脫貧信心滿滿。
“基地現在有14個固定用工,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羅漢果種植管護技術。”踏實肯干的楊華高憑著一股鉆研勁兒,現在已是基地里的“小頭頭”,大家公認的技術骨干。
像楊華高這樣通過在基地務工脫貧在望的貧困戶在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各個產業基地里還有200余人,今年上半年,甕福榕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累計向參與勞作的貧困人口發放勞務費84.47萬元,“家門口務工”正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甕福集團在產銷對接上,從謀劃產業開始,就給群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石蛙、羅漢果簽訂保底收購合作協議;大宗蔬菜瓜果依托“福農寶”平臺銷售榕江綠康源公司、貴陽供銷馬車隊公司、貴陽地利生鮮超市、貴陽星力集團等大宗農產品采購商……
產業興則百業興。在精準扶貧的浪潮中,甕福集團正緊緊依靠政府與市場“兩個抓手”,將“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展現了精準扶貧的甕福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