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穎 徐京杭

西安一女士被流浪狗咬傷腳踝,盡管及時去醫院就診,也按規范接種了狂犬疫苗,但最終仍因狂犬病發作身亡。為什么注射了疫苗后仍然沒有逃過一劫?
一項國際上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同家中,疫苗免疫失敗率為每8萬人中1例,而發展中國家為每1.2萬到3萬人中1例。
被可疑動物(我國主要是犬)咬傷后,為避免感染狂犬病,可以采取3個方面的預防措施(即暴露后預防):傷口處理、主動免疫(注射狂犬疫苗)和被動免疫(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者抗狂犬病血清,僅限于部分患者需要)。
考慮到病原體的數量和毒力差別,以及人的個體差異性,某種有效的醫學措施,很難保證絕對有效。狂犬病的預防措施也一樣,即便3方面措施都做到了,仍然有可能無效。比如狂犬病病毒的數量特別多,同時傷口距離中樞神經系統很近,這時候被動免疫無法及時中和所有的病毒,而且病毒也比較容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發病。因此,如果暴露后預防措施失敗,就要分別考慮這3方面措施中,是否存在不當之處。
盡管狂犬疫苗并不能l00%保證有效,但截至目前,針對狂犬病注射狂犬病疫苗仍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法,狂犬病死亡率幾乎100%,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是所養的狗已經打過疫苗,也不保證絕對安全性。
此外,對于是否接種免疫球蛋白,則需要先明確傷口的情況。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明確指出:一級暴露,指的是日常的接觸,不用管;二級暴露,指的是輕微的劃傷,必須打疫苗;三級暴露,指的是較深程度的咬傷和抓傷(比如單處或多處貫穿皮膚嚴重的咬傷或抓傷屬于三級暴露)或特殊情況(比如發生在頭部、面部、頸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的咬傷都屬于三級暴露),必須打疫苗,必須接種免疫球蛋白。
雖然我們在預防狂犬病的宣傳中,看到最多的是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介紹,但是專業的醫療機構和醫生對傷口的處置絕不會掉以輕心。
傷口處置應該從暴露后立刻就開始,即使是在就醫途中也不應忽略。很多人會認為盡快到醫院接種疫苗更重要,事實上,如果能立刻找到肥皂水,哪怕是清水沖洗傷口,都會降低感染的概率。這些處置沒有做好,會影響預防效果,而且不是后來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夠彌補的。不要以為只要盡快到醫院注射疫苗,就足以預防狂犬病,而忽略傷口的處置。
專家建議:被動物咬傷后,要先用流動的清水,以最快的速度把傷口上的毒素沖洗掉;在沖洗時,最好不停地擠壓傷口,排出帶有毒素的污血,千萬不要急于止血。沖完后,馬上用碘酒或醫用酒精消毒,或用高度白酒涂擦傷口數次。不要自行包扎傷口或涂抹軟膏,盡量讓傷口暴露在外面。然后盡快到醫院就醫,盡早接種疫苗。因為越晚接種,發病的可能性越高。
從臨床角度來看,皮膚上只要有一個小破損,狂犬病毒就有可能進入身體,造成狂犬病發生,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只要是被狗輕輕咬了一下,都要及時處理傷口,盡快到醫院打狂犬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