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某些中學的學生涉嫌自主招生論文造假,有人甚至已經借此獲得名校“入場券”。此外,還有一條刷屏消息爆出,某國產瀏覽器被爆涉嫌造假,以外國瀏覽器內核“換皮”打造成“自主可控的國產瀏覽器”。在核心技術突破成為國人心頭之痛、問題疫苗引發普遍不安以及高考上大學牽涉千萬人命運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因此對誠信環境產生嚴重關切完全在情理之中。
實事求是地講,一系列與誠信環境有關的負面事件的發生,雖然引起了廣泛的不安和義憤,但并不能支撐中國的誠信環境惡化的結論,更不能因此就說中國人在誠信上如何如何了。古今中外,誠信都是人類的理想,不誠信也一直是難以克服的痼疾。利之所在,總是會有背信棄義之徒。誠信環境成為焦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放大效應,導致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失德背信的消息;也由于人們誠信意識提升了,對誠信要求更高了。
當然,也必須承認,我國的誠信環境和機制依然槽點不少。誠信環境不佳,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的品行問題,也是政策法律的問題。人非圣賢,如果沒有制度的約束或者激勵,單靠自身修養,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誠信機制。在我國,雖然國家在頂層設計上要求法律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鼓勵誠信,懲處失信,但在現實中,恰恰是一些奇葩政策客觀引導或者迫使公民失信。幾年前,某市曾有大型國企規定,每個家庭中安排一個下崗職工重新上崗,夫妻均下崗的,只能有一人上崗,立意很好,結果引發離婚潮。大學自主招生中學術論文可以加分的規定也是一樣,立意雖不錯,但中學生中有幾人能做實驗、寫論文并發表出來呢?結果自然是出現不少造假現象。
國家在誠信體系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源。國務院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共中央今年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中,誠信建設也位列其中。國家立法中,對包括誠信在內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得更加充分。實踐中,無論是金融部門、移動支付等因市場需要而建設的信用體系,還是文化旅游等部門的黑名單制度,尤其是人民法院建立“老賴”系統,近年來都取得較大成效。聯合懲戒措施不斷拓展,“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大格局初步形成。
但奇葩政策客觀上鼓勵和縱容了失德失信,成為誠信建設的短板和漏斗。從實踐中看,奇葩政策多見于各地政府部門出臺的一些市場干預措施,這些措施多具有短期性強、顧頭不顧腚的特點。在社會變革劇烈的時段內,也許這些措施有其合理性,但它們對市場的扭曲和某些方面對國家誠信法治建設的沖擊,也應引起重視并予以堅決糾正甚至清理。今后,相關部門還是應該多做良制建設,少出奇葩規定,不給構建科學管用的誠信機制拖后腿。▲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