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
美國政府近來分別對多國輸美商品提高關稅或進行其他經濟制裁。他們誤以為美國應用貿易大棒可以屢試不爽,也欺騙了那些認為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吃虧、美國龐大市場和經濟規模足以讓其他國家屈服的美國選民。中國是出口大國和中美貿易順差方,不想打貿易戰。但華盛頓執意要打,中國和其他主權國家不可能不反擊。
如果當代中國政府不作出反擊,那與清王朝和國民黨政府又有什么區別?不僅我們這樣看待問題,西方的一些知名評論員也有類似的分析。兩國貿易態勢顯示美國對華商品加征關稅一定比中國對美商品加征關稅的規模大,但只要中國最終能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產業升級、增加就業、減低金融風險等既定政策目標,就是打贏了這一場貿易戰。
某外媒近日刊登了一名美籍華人的文章,把A股下跌、人民幣貶值、房地產銷售放緩等事件和美國發起貿易戰聯系起來,指中國社會今年經歷了一個“不滿的夏季”。個別中國“知識分子”也在內地社交媒體和海外媒體撰文,對貿易戰表達了悲觀情緒,甚至提出“投降主義”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許多知名學者、企業家以及一些政治精英公開反對保護主義,預言美國將承受較高的失敗風險。
今年夏天,筆者身處中國內地南方,發現超市商品供應充裕,價格比一年前有所增長。商場和美食廣場有許多家長和孩子光顧。從那些顧客的身高、膚色、家庭孩子的數量和帶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判斷,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屬于富裕階層,或許是進城謀生的農民工。他們的光顧說明,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費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中國近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有效果的。
當前,一部分人把對貿易戰的批評指向我們自己,原因各有不同,如對國家體制持異議、對近年的經濟政策有抵觸情緒、對宏觀經濟缺乏了解、“恐美”、受外國人的唆擺等。美國人來勢洶洶,中國被逼反擊是沒有錯的,世界許多國家也不愿意看到中國向特朗普當局屈服。
我的父母親在抗戰期間曾在重慶生活,日本飛機轟炸當地,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卻有日本間諜和一些漢奸在地面給日本飛機發信號。眼下,我不愿意猜測某些中國居民和海外華人也想看到自己的祖國在貿易戰中失利。
過去四十年中國國力增長反映了中國模式的可行性,增強了社會信心。一些脫離實際、夸大成就的說法固然令人厭惡,但在當前貿易戰逐漸升級之際,宣傳悲觀和失敗情緒同樣有問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才是中華兒女應有的氣質和情操。▲
(作者是香港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