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作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在兒童文學創作中傾心盡力地把愛,善,美等基本價值觀與審美意識注入到對兒童心靈和人格的培養與塑造中,在這種美育中同時體現出其思辯意識,對虛無和意義的呈現與討論是其思辯意識的一個主要方面。由于中國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葉老的童話并非像當時譯介的外國童話那樣締造充滿鮮花與溫情的無憂無慮的天堂,而是把社會的虛偽與浮夸,人性之復雜,生活之艱難一應呈現在兒童面前。但這樣五色雜陳的社會圖景與真實的生活畫卷并不會使兒童純潔幼小的心靈受到污染,或對未來生活心生畏怯。因其黑暗可懼之處被葉老清雅明麗的語言稀釋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給兒童心靈的成長一條出路,就是其中關于虛無與意義敘述中的價值引導。
關鍵詞:虛無;意義;價值;童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民外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內染軍閥割據的混亂。那是社會大動蕩的年代,也是新思想新文化迸發的年代。新思潮對社會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婦女和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用怎樣的方式與思想培養新思想下的這“最可寶愛的后來者”?兒童教育顯然不能再用禁止,呵斥,命死讀圣賢書與打手心的方式進行下去,葉圣陶將自己的教育理念結合十年的小學教師經歷認為“應當順他們自己的要求,多多給他們文藝品,做他們精神上的養料。”由此誕生了葉圣陶的兒童文學,也開辟了中國的兒童文學之路。
在五四新文學創作中,葉老的童話是在“文學為人生”的大旗下給予人直面人生勇氣的豐富而純美的作品,沒有《沉淪》的寒灰色調,沒有《狂人日記》的辛辣尖刻,而是選擇兒童的獨特視角,采用兒童所喜愛的明凈淺顯而優美規范的語言,卻也具有表現人生批評人生的價值。使兒童了解社會,認識人生,在積極入世的文學家園中守望成長。
一、在慣性麻木中保有本心
同情與悲憫是探討虛無與意義的情感引子。兒童文學旨在引導兒童在自由獨立意志的基礎上發揚愛和善,追求自我價值。要使兒童不被成人世界的世俗成見與慣性麻木所污染,唯有發揚兒童的本性良知,而同情與憐憫正是本性良知的外化表現,是本心對外物情景的應激,所以才有《眼淚》中孩子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自然掉落的眼淚,所以當孩子看著被殺死的竹籠里的雞而成串掉眼淚時,作者像收集珍珠一般把眼淚珍惜收藏;才有《稻草人》中親見人世種種苦楚,卻痛心自己的無能為力的稻草人。
愛愿的給予和有效實現需要理性和對社會人生的洞察。在文本中,所謂英雄可能只是利用大家的崇拜來謀一己私利,善良的跛腳軍人做出的犧牲也可能毫無價值。由此進入對虛無與意義的探索。
二、在浮華喧囂中求真存善
葉圣陶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有著濃稠的成人的哀切,但葉圣陶通過獨特敘述視角對其做了淡化卻不失真實的處理,即以兒童的沒有成見的眼光去觀察被成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世相。由此才有畫眉對黃包車夫窮苦命運的疑惑以及外星球旅行家對饕餮官員的詰問。
陌生化的視角使看似理所當受的欺凌愚不可及,使自私的欲望浮夸的虛偽無可遁形,使棋子俯瞰棋局而看清全局的荒誕,由此而詰問而反叛,唯此種種引領兒童的心靈感受社會的不公,人生的困境,生發改造的意愿。
人生世間,枷鎖無往不在,在浮華與喧囂中的沉淪決定人們必然戴著鐐銬跳舞。對金錢,榮譽,權勢,驕傲的趨之若鶩與不擇手段揭示著人受著怎樣的羈絆。《書的夜話》中各色書的殊途同歸諷刺著人們對浮華的追求與對意義的忽略。沒有對虛無的詰問,人就在無理性與工具化中漸行漸遠,就無從產生對價值的追尋。而這種沉淪卻隨處可見,一切都在叫喧著浮華欲望,但虛無越沉重,隱身其后的意義就越蓬勃欲發。
為避免在追索意義之路上走得太遠以致忽略初衷,葉圣陶童話從始至終浸潤著愛與善的力量,因為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回答《小白船》中的三個問題:鳥為什么要唱歌?——要唱給愛他們聽,花為什么芳香?——芳香就是善,花是善的符號,為什么小白船是你們所乘的?——因為我們純潔,惟有小白船合配裝載。
三、在奉獻中創造價值與和諧
葉圣陶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是波瀾不興的玫瑰花園,其沖突矛盾之處表現著對人的敵意,警示著對人的防備與逃離。《牧羊兒》中,羊兒在尋找牧羊兒的途中受到指路人的欺騙而被殺,牧羊兒歸來后也因羊兒丟失被解雇,指路人的邪惡,雇主的苛刻顯示出這似乎是一個時時處處有人布置陷阱的世界。個體價值與生活意義何在?《最有意義的生活》給出了答案:當小青石自己成了讓所有人走的路,它不屬于姓張的,也不屬于姓李的,不是誰私有的東西,而成了為大眾服務的一個,支持著大眾的腳,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明白這便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意義由奉獻型勞動確立,即花自己的心思與力氣做有益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事情,但勞動的無差別性被強調的同時價值的差異性被排斥。建立精神與物質絕對平等的烏托邦只是徒勞的嘗試,消滅差別的解決之道只能以童話的方式實現,于是只能讓那外星球來的旅行家帶回一臺神奇的機器,可以制造任何想要的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于是人人可以穿絲綢衫,吃美味佳肴,花用不完的銀元。
葉圣陶將血淚人生的虛無性呈現于童話作品,引導兒童在虛無中追索價值,在苦難中生發愛愿與奉獻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晨報》副刊,1931,3.
作者簡介
鹿文一(1996—),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本科,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