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有
摘 要:為什么學校教育那么無聊?因為學校教育陷入了完全競爭。這又是因為“教學大綱”的存在。但是,這樣的感覺一定對嗎?完全競爭是難以建立的,學生是要理解世界的群體。其實,有限的任務是創造力和上層建筑的基礎,學校教育的無聊是為了給青少年更豐富的生活。并且,完全競爭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
關鍵詞: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無聊
在學校里生活,你(或者是某些人)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學校教育這么無聊?”從經濟學角度說,這是學校教育陷入了完全競爭狀態的結果。
“無聊感是個體面對貧乏的環境刺激時,無法體驗充分的需求滿足,從而產生的冷漠與無助等不愉快的復合情緒狀態,被看作是一種不愉快體驗、缺乏刺激和低度生理喚醒的情緒狀態。”
每當同學問到老師:“為什么不多講一點?為什么不接著往下講呢?”老師就要回答:“我們老師都有一個教學大綱,我們必須把教學大綱上的內容講完。”這個“教學大綱”讓整個地區的教育都陷入了一種同質化現象。如此一來,學生們所能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就只有課本上的那一點。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三年的課本攤在桌子上,不管多少,都是有限的。這時候,學生才不會想著“有那么多知識可以學呢”,而是會覺得探索的欲望受到限制,因不能突破限制而感覺到無力和無聊。
“無聊感總分與內控性呈顯著負相關,與機遇、有勢力的他人呈顯著正相關;無聊感與無動機、外在規范呈顯著正相關。”所以,如果你也(曾經)感覺到“學校教育很無聊”,那么你并沒有錯。但是,如果是因為沒有信心把課本上的內容學好而造成的焦慮和恐懼,卻不屬于這里要討論的范疇。
因為有“教學大綱”的存在,所有人學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這樣的狀況正如“完全競爭市場”的狀況:所有人以同樣的方式提供同質化的商品。這樣的競爭必然是無聊的。
我們先設定一個大前提:接受學校教育是為了通過考試(尤其是中考和高考這樣的大考)。那么,我們再來看,正是因為中考和高考這樣的大考給了標準化的試卷。并且,這些試卷都有標準答案。為了得出必要的標準答案,學生就必須接受標準化的教育,即“完全競爭市場”。那么,在這個完全競爭市場中,每個同學都深知自己提供的是和其他人(絕對)同質的商品(即技能),那么,同學們就深知自己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改變。
但是,“標準化的教育”真的就是“完全競爭市場”嗎?換句話說,“標準答案”意味著“完全競爭”嗎?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有“標準答案”,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答案做出來。當我們在說“完全競爭市場”時隱含了一個前提:每一個競爭者都能夠生產出相應的產品。誠然,要是中考或高考每一人都能夠把每一道題做出來(然后我們來比速度?),那真就是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但事實上并沒有這樣啊,有標準答案,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出來的,這并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處于松懈狀態的,這正是能夠依靠自己努力而跨越階層的人的好機會。那么這個“市場”競爭什么呢?競爭的是每一個人的能力。分數就體現了每個人能力的不同。
正是因為這個能力只體現在分數上,所以你可以選擇:我是只注重這個分數,相信只要得到分數就能勝過別人一籌;還是把這個分數當作自己修煉的進度條,以自己的能力為根本,注重進步多于分數。這樣的選擇有很多種,選擇不同的方式度過學校時光就決定了你有什么樣的能力,走出學校后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區別就大了,這就是書呆子理工男和硅谷的創新型人才的區別。如果你知道扎克伯格的故事,你就會發現他至少要會搭建網站和商業運作兩個領域的能力。
為什么學校教育那么無聊?也許是他故意這樣的。當你跟著老師的進程學習完當前的內容的時候,你就可以自己鉆研更有難度的題;當你學習任務完成的非常輕松時,你便可以參加額外的補習,去參加一些學科的競賽,競賽中的獎項對于“自主招生”很有幫助;當然,你在學習之余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是很有天賦那么畢業之后可能就成了一代宗師了。
正是學校里面安排了有限的課程,給了學生有限的課本,考試又一個確定的答案,使得同學在學習任務完成后能夠有大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把業余時間花在哪里,他的成就在哪里。”正是這些大把的“多余時間”給了青少年們廣闊的天地,使學校時光成為青春最美好的時光。
所以,問題并不出在學校這個制度或體系身上,而是出在學生身上。要知道現在討論的人群“學生”并不是有著足夠理性的經濟人,“學生”正是那些需要被教育的人。問題正是在于這些學生沒有理解自己所處的競爭環境,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市場中也是如此。原因便在于這樣的人的視野不夠。
所以,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也非常容易,學校要讓學生認清這個環境的事實,這個時代的真相。關鍵讓學生們明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命運,他們所處的競爭環境并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環境,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能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它違反了經濟學的根本:不確定性。因為“任何產品其實都是服務”,所以即使市場中的產品都是相同的,每個商家所提供的服務卻可以是千差萬別的。甚至于,在未來不僅“所有產品都是服務”,“所有的服務都可以是‘第四產業”,因為誰知道未來什么會需要什么樣的東西呢?也許再怎么服務都滿足不了消費者了,便出現了‘第四產業啊。“完全競爭”只能作為一個理想的狀態,一個程度的代表。
完全競爭在現實中也比不過不完全競爭,因為消費者都在追求個性化。智能手機市場百家爭鳴,科技和經濟的繁榮也正是因為各大科技公司各開腦洞、各出奇招,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獲租金的結果。
“從完全競爭到不完全競爭的演變,是一個依賴于路徑逐步漸變的結果,是開放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
“追求完全競爭市場”的想法是很無聊的。因為完全競爭市場本身就是無聊的。因為要追物完全競爭市場的話,就需要要求每個競爭者都提供同質化的商品,競爭者便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完全競爭市場其實是一個尋租成本很高的市場。因為競爭者們無法通過提升自己的主要商品(包括技能等商品)的質量而獲得租金,但并不代表競爭者沒有其他方式去尋租。
參考文獻
[1]馮夢倩.高中生無聊感、自我同一性與應對方式的關系及其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婁霞.大學生心理控制源、休閑動機和無聊感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2.
[3]顧穎.競爭理論:從完全競爭到不完全競爭——基于演化經濟學的解釋[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7(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