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運動項目協會改革進行了系統的回顧與總結。在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運動協會管理體制,即“中心+協會”的管理模式,這一模式在特定時期有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平穩發展,但由于其歷史局限性,“實體化”改革進程受阻甚至停滯。文中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改革應明確改革目標;劃清中心與協會的性質;完善協會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法律建設。
關鍵詞:運動項目協會;體制;改革
1改革開放40年以來運動項目協會改革歷程
改革的萌芽與準備階段(1978—1992)。1982年,國務院進行改革開放后第一次機構改革。1984—1987年,體育組織機構不斷發生變革,提倡大力發展足球。1990年,國家體委將些群眾基礎比較好,又具備一定條件的項目協會事試辦成獨立經營的實體、半實體。到1992年底,這12個運動協會完成了實體化改革,使原來設在國家體委有關職能部門的協會變成了有機構、有人員的實體,初步實現了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與職能轉變。
改革全面開展階段(1992—1997)。1992年以后,中國體育項目協會的改革浪潮全面掀起,前批已經開始改革的項目協會帶動越來越多的協會嘗試改革,在1993年5月,國家體委出臺了《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要求深化體育改革。進入20世紀,“中心+協會”模式的雛形開始成形,即項目中心既作為事業單位又作為相關單項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爸行?協會”的管理模式是實行改革的重大舉措。
改革調整與完善階段(1998—至今)。1998年,國家體委更名為國家體育總局,從原來的國務院組成機構變成了國務院直屬機構,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推動下,國家體育總局開始了新的機構調整。2002年至2007年,新建或重組了10個運動管理中心。另外,2014年國發辦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初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及2017年,十九大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協會改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2改革開放以來運動項目協會改革的主要成效
改革目標與時俱進。改革目標是特定時代背景下對改革實踐所作出的總體籌劃部署,它是指導改革實踐的基本依據。20世紀80年代,我國單項協會改革是按照建設“半權力半咨詢性機構”的目標來推進改革實踐。隨著足協實體化改革的破冰以及項目管理中心的組建,協會逐漸成為了責權相統一、自我管理和發展的實體,協會的組織性質、機構和職能作用都發生了變化,協會“實體化”改革的步伐邁出了重要一步。
管理體制改革,運行機制轉化穩步推進。20世紀80年代改革初期,由于當時體育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為了進一步改善和強化政府對體育事業的管理領導。因此單項協會改革,不僅在行政管理上強調了體委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對協會的雙重管理,而且具體運行也要受制于體委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安排。20世紀90年代體育市場化改革啟動實施以后,協會改革按照分類推進的改革原則,確立了名義型、事業型和社團型3種不同類型的改革方式。
3運動項目協會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嚴重。政府通過行政方式管理體育,采取“自上而下”的社團創建模式,這種創建模式不僅與非營利組織自我發展的規律相違背,同時也使協會在成立初期就帶有了沉重的政府背景和行政指令色彩,不利于協會自身的發展。
運動項目協會與政府組織結構權責不明。由于體育協會自身發展弱小,自主意識薄弱,在成立之初尋求政府庇佑以求得發展,因此在組織結構上與政府形成交叉。在職能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掌握著管理運動項目的實權。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權力過大,單項體育協會對項目的管理只停留在名義上,而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作為體育局的直屬單位,本身就具有行政色彩,極易混淆政府行為與社團行為,這也造成了體育產業化與舉國體制之間的矛盾。
協會運行機制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首先,從自身監督來看,協會自我監督重視程度不夠,協會“使命感”與責任意識不強,很多協會的內部監督與評估工作僅僅是為了應付體育管理局開展的社會組織考核評估工作而開展的,并沒有將監督與評估內化成內部的自覺意識。其次,法律法規體系內容缺失,例如2016年新修訂的《社會團體監督管理條例》中僅僅規定了社會團體必須自覺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但是關于監督的程序、監督的渠道等問題規則制度并沒有詳細的制定出來。
4推進協會改革的建議
明確改革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深化協會改革決不能僅僅把中心放在加強和完善當前的項目管理中心模式,或是長時間停留在某一模式,而是必須依據獨立社團法人實體的基本要求,從組織機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逐步推動各運動項目協會朝著獨立的經營實體方向轉換。這不僅是進一步深化協會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各體育事業整體發展的前提。
明確中心與協會的性質。明確界定項目管理中心的組織性質將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確立正確的方向。雖然目前項目管理中心組織模式仍然具有強烈的制度剛性,但至少在認識上我們必須明確,性質不同,目的和任務不同,政府需要通過各管理中心把握體育事業滿足人們健康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協會也需要大力號召運動項目愛好者的加入,培養體育管理人才,增強協會舉辦大型賽事活動的能力。
完善協會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及法律建設。首先,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對協會的調控、管理范圍,其次,協會必須通過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制度建設,實現人、財、物等與政府和事業單位分離,保障協會獨立法人地位;第三,在運行機制上應明確協會的權責利,使協會在機構設置、人員任免、經費使用、國際交流等方面擁有自主權,使之真正成為自主決策、自主管理、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社團法人。
參考文獻
[1]張毅恒,彭道海,柳鳴毅.我國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改革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3,34(05):27-30.
[2]何強.我國單項運動協會改革的歷史審視[J].體育學刊,2011,18(02):10-15.
[3]李啟迪.我國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改革與發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4]楊麗芳.我國單項運動協會體制改革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柴孟雅(1994—),女,漢,河南周口,碩士研究生,成都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