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摘要】民間金融的存在歷史悠久,但由于歷史原因尚未受到政策的青睞,但市場的需求也促進了其發展。在政策和市場力量的影響下,私人融資尚未被消除或發展為規模經濟。本文分析了民間金融的成因及其對市場的利弊,探討了民間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民間金融的一些法律規制。
【關鍵詞】民間金融 法律規制
民間金融在中國金融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地位還沒有正式的法律界定。它始終存在于規范性和非規范性財政關系形式的制度邊界之間,同時補充國有金融。也存在著諸多有待規范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推動溫州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使民間資本“陽光化”,2012年,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溫州市民融資管理條例”(以下簡稱“規定”)成為中國首個地方性金融法律法規,也是中國首個專門規范民間金融的法規。其頒布和實施為我國政府對私人財政的監督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民間金融法律規制問題存在的原因
1.對民間金融認識與管制理念的偏差
雖然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但由于相對獨立的認識和經濟發展仍處于過渡時期,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仍然影響著政府對民間金融的消極態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只有政府明確,自上而下的承認才能得到法律保護。而那些因公民自由創新而產生的所謂“非法”新事物都被確定為非法目標,它被認為是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異常產品。因此成為被打擊取締的對象。
2.政府及相關利益集團利益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迅速振興國民經濟,鞏固國力,政府制定了快速建立重工業產業體系的戰略。這需要大量的資金為這個行業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因此,新政府選擇建立最經濟有效的金融體系,即單一的壟斷性國有銀行體系。通過這種方式,政府可以通過壟斷金融體系從私營部門獲得大量低成本存款,然后通過干預銀行資金的流動,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限的國內資金將集中在政府計劃發展的工業部門。但是,在這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金融體系的效率一定很低。
由于中國的市場基礎還比較薄弱,必須采取漸進式改革。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要求國有經濟的產出必須在改革初期繼續增長,國家必須設法重新獲得和控制經濟資源,以保持國有經濟的增長。私人儲蓄是最有效的資金來源。它要求國家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通過強有力的控制來控制壟斷性國有金融體系。我們將繼續清理“民間金融”活動,確保居民儲蓄集中在國有金融監管體系內。在此背景下,國有銀行不僅承擔經濟職能,而且承擔支持國家宏觀調控和國家產業政策實施的職能。
二、我國民間金融法律規制的構建
1.民間金融法律規制的基本原則
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民間金融法律也不例外。規范民間金融的相關法律必須以基本原則為基本指導。但由于民間金融的特殊性,其法律原則與金融監管法的原則不可避免地有所不同。
(l)尊重民間金融交易習慣原則
非政府金融涉及財務融資,而非正式融資。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區域性。這決定了他們的交易行為以及管理層所依據的習俗和做法也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在立法,司法,執法等過程中必須兼顧民間金融的特點,尊重民間金融的交易習慣。
(2)強調風險預防監管原則
盡管民間金融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我們仍然不能低估其潛在風險。如上所述,民間金融存在很多潛在的金融風險和法律風險風險。非政府財政必須持續監控非政府財政,以便始終控制其風險。
(3)鼓勵自律監管原則
在金融市場發展初期,金融交易結構相對簡單。隨著金融體系風險的增加,官方監督的重要性開始增加。中國現代民間財政正處于增長期。交易范圍有限,其資金來源和貸款交易范圍也僅限于當地市場。另外,中國監管機構的權力過于集中,監管目標過于寬泛。致使監管效果不佳。因此,政府監管機構可以將某些監管職能完全轉移到非政府金融自律組織。如行業協會進行自律監管。
(4)獨立監管原則
參與非政府財政的監管機構必須是專業和獨立的。由于民間金融的特殊性,私人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目標和監管方式必須與正規的金融監管不同。監督不應受到正規金融機構和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影響。
2.民間金融法律規制制度設計
(1)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首先,制度準入基金發展的相關規定是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區域差異,市場準入基金的具體權力可以在地方立法機構進行教育。其次,對于民營金融機構開展的業務,應堅持鼓勵金融創新的原則,并應充分肯定那些業績良好的企業已形成規范化模式被廣泛接受的產品。第三,私人融資從業者的要求不必過于苛刻。對員工受雇于行業組織或監管機構之前必須采取的風險防范和投資知識進行培訓,通過執業資格認證可以凈化市場的不健康行為。嚴禁員工失職,從源頭上保證中國民間金融市場的專業,健康,繁榮。
(2)完善市場退出制度
對于民間金融的破產機制應以不同形式的非政府財政為基礎。對于企業和自然人破產,可適用類似于美國破產法的自然人破產制度。內部管理機制不成熟,信用風險高。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提高中小金融機構的信譽,加強對資金提供者的保護。
(3)完善民間金融機構行業監管
與正規金融機構相比,私人融資的自主性越高,自然就排除了政府內部運營機制的過度干預。通過制度自律和行業自治,更傾向于獲得良好的社會信用。從利益角度來看,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民間金融降低了機構經營風險,而自律是合乎邏輯的選擇。而且,如果要在金融市場合法生存,成為政府認可的金融機構必然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規范運行機制。政府監管機構應鼓勵和引導民間金融機構建立民間金融自律組織,建立和完善相關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制定私營金融業風險管理辦法,加強風險管控。
(4)完善信用體系加快信用管理立法
盡管近年來,中國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初步建立了信用體系。制定了一批與信用建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信用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但是,這種特殊立法形式越來越難以滿足中國的實際需要。一般來說,有必要調整立法目標,實現從單一目標轉向多目標。其次,要提升立法層次,實現從專業立法向綜合立法的轉變。第三,從政府到政府的整合以及資源與資源的分離,我們必須實施制度變革。
參考文獻:
[1]孔令學.民間借貸規范發展路徑辨析[J].河北法學,2013(3).
[2]張書清.民間借貸的制度性壓制及其解決途徑[J].法學,2008(9).
[3]燕小青.民間金融發展的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