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黎東
【摘要】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實現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發利用新能源,以實現高能效、高清潔、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文化是低碳經濟的基石,低碳經濟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經濟的建設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領和約束。本文闡述了經濟發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經濟的關聯性,從世界觀和行為生活文化兩方面探討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低碳文化的應對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領低碳經濟實現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生活 低碳文化 低碳時代
一、低碳文化與低碳經濟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具有的低碳行為和意識,屬于科學文化的范疇,具有鮮明的低碳排放與低碳消費的科學特征,是節能減排時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與時代的經濟活動與形態密切關聯。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經濟活動及其有限,對自然的影響也近乎為零,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自然是社會的主宰。到了農業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對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斷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強大的自我修復和再生功能,確保了人類和自然相對地“和諧共處”。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類中心主義”盛行,產生掠奪式發展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行為,導致社會發展的可持續不可進行。對環境和發展過程的反思導致環境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成為社會的追求。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節能減排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與社會的共識,對經濟發展和其模式產生重大影響,低碳生活、低碳生產與文化關聯,催生了低碳文化。通過對工業社會的價值觀、環境破壞及可持續發展的反思,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為基石,創造出適度消費、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低碳文化,實現低碳生產、低碳排放、低碳消費的行為模式。
低碳經濟是在本世紀能源與環境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瓶頸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以2003年英國有關能源未來的白皮書為起點,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都在創建低碳經濟,發展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技術,由此引領產業、技術的變革。低碳經濟的核心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促進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確保社會向低碳生產、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轉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術是關鍵,替代常規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低碳文化的應對方式
1、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實現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發利用新能源,以實現高能效、高清潔、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經濟引發的生產方式的轉型意味著人協調與自然之間關系能力的增強,意味著人以低碳的方式生產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各種產品,意味著一個新的經濟時代的到來。低碳經濟有兩個具體目標:一是碳排放降低,二是碳利用率提高。在此基礎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這兩個具體目標,低碳科技創新與低碳協議、法案、政策的簽訂與實施是基本保證。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率先發展低碳科技并研發利用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引發了生產方式的轉型:由高碳向低碳轉型,由低效向高效轉型。低碳經濟轉型的實現仰仗一系列去碳高新技術的研發與利用,即通過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來實現經濟的新增長,推動以“碳排放降低”、“碳利用率提高”為核心的“新工業革命”。低碳技術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利用必將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推動經濟從高碳向低碳轉型。
2、塑造低碳文化
低碳生活一方面將凝結并沉淀為低碳文化,另一方面低碳文化又將反作用于民眾生產與生活。為此,要塑造低碳文化,形成低碳價值觀,從而為發展低碳經濟和倡導低碳生活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價值觀念是人們對政治、道德、利益等是否有價值的主觀判斷,當它成為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式時,就上升為價值觀,價值觀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要特別注重改變人們的文化的觀念,樹立低碳價值觀。
低碳價值觀需要確立“類利益”觀。發展低碳經濟涉及國與國、群體與群體、個人與個人的利益問題,如何協調這些利益關系?這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從深層次上看,更是一個文化(價值觀)問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需要“類利益”觀,即超越狹隘的個人、群體、民族或國家的局部利益,而追求和重視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在低碳模式下,需要正確處理國家利益、群體利益、個人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的關系。最具體的個人利益、最一般的群體利益、乃至最高尚的國家利益都需要讓步于全人類利益。今天,全人類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全人類利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解決此問題需要更多的協同與合作,甚至是服從。“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國家服從全人類”的價值觀需要被重新提起。
三、結束語
我們的低碳行為生活方式不僅是低碳經濟的組成部分,而且影響低碳生產,是低碳經濟的基礎。低碳文化倡導低碳生活,并對我們的行為進行約束,使低碳行為生活成為我們的一種自然選擇。構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揚我們傳統的節儉文化,摒棄奢侈文化,樹立節儉為榮,奢侈為恥的文化氛圍,把中華民族的勤儉節約美德發揚光大。鼓勵日常行為生活中各種低碳行為,如以步代車、拼車、開小排量汽車、使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遏制不良的、過度的消費,養成低碳生活習慣,使得低碳環保成為我們行為生活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博.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的文化應對[J].北方論叢,2010,(5):122-124.
[2]封泉明.關于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文化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0,(5):107-110.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課題組.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09,(8).
[4]潘克森,王代明.試論構建低碳文化支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11(6).
[5]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