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靜逸


【摘要】2018年4月4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征求意見商品清單,將對中國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我商品加征關稅實施情況,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具體確定。而我國大豆是窺見國際糧食貿易的一個絕佳視角。在此輪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大豆成為我國回擊的王牌。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3月進口美國大豆310萬噸,數量同比銳減27%,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1/3,為233萬噸,從俄羅斯進口大豆15萬噸左右,同比增逾1倍。
【關鍵詞】中關貿易 大豆生產 關稅加征 進口
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挑起和推動了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政府宣布將對自華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對此,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美國制裁多涉及機械設備,而中國反制主攻汽車農產品。在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中,中國從美國的進口大豆量占大豆總進口量的比例約為37%,大豆進口的依賴程度高達86%左右,那么對大豆加征關稅的直接通脹效應會很明顯。
大豆是國內重要的糧食作物,當前中美貿易形勢復雜,大豆不僅是貿易產品,也將充當更加復雜的角色。為保障自身農產品安全,在過去數年內,中國也在不斷努力增加其各類進口農產品的供給來源,而非單純依賴任何一方。可見中美大豆貿易的未來趨勢非常具有研究意義。
一、中美兩國大豆生產概況
1.中國
大豆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之一。目前每年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將近達到1億畝,大豆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方、黃淮和東北三個區域,東北是春大豆,黃淮是夏大豆,南方為春夏大豆每年的產量約1350萬噸。中國大豆種植面積60%左右在黑龍江省,而九三區域則是黑龍江省大豆的主要產區。大豆種植面積在九三區域中達到了1000萬畝以上,每年的產量達到150萬噸,產量占中國總量的11%左右。1996年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進口數量從1996的58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9556萬噸,增長了近200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豆產量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4年的1740萬噸,近年來產量卻在15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甚至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2.美國
大豆對土壤的適應能力較強,能在較多類型的土壤中種植,由于其需水較多,且喜光照和溫暖,因此,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潮濕的沖積土壤和平均20-30℃的溫度是種植大豆的最理想條件。從光照、氣溫和水分情況看,美國具有相對優越的種植大豆的自然條件。
當前美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在31個州超過2913.74萬hm2,約為農田收獲面積的22%,主要分布在3個不同的種植區域:中西部或玉米帶、中南部或密西西比河下游三角洲、東南部和大西洋沿岸。美國數據傳輸網絡(DTN)稱,2017年美國大豆單產高達49.5蒲式耳/英畝,創下歷史次高紀錄,僅落后于2016年創紀錄的52蒲式耳/英畝。
與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大豆播種面積由2010年的3100萬hm2增加至2017年的3620萬hm2,增幅16.8%;產量由9066.3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11951.8萬噸,增幅31.8%。然而美國生產大豆遠超其國內市場需求,其中1/2用于出口,這是造成國際大豆供過于求局面的重要因素。
二、中美兩國大豆貿易歷史概況
直到20世紀中葉,大豆始終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即使兵荒馬亂的民國年間,產量都未減少。二戰結束后,中國由于人口越來越多,如何解決民眾溫飽,成為第一要務。從1958年到198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鼓勵農民擴大種植玉米、紅薯,減少種植大豆,20多年中,中國大豆總產量基本徘徊在600至800萬噸,較抗戰前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但中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卻并沒有因此減少。
與中國相反,美國經濟在戰后迎來的卻是經濟繁榮,人們對肉類的消費需求,直線上升。相應地,為家禽提供主要飼料的大豆產業,得到了真正騰飛的機會。1950年,美國大豆產量接近中國,1954年則反超中國,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46.9%。從1961年到1979年,美國大豆產量更是一直占據全球總產量的70%左右。
從197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美國大豆產量一直保持在4000多萬噸水平,是中國產量的5-8倍。1996年,美國通過自由種植法案后,大豆產量迅速突破7000萬噸大關,2001年達到7900萬噸。與美國相比,中國大豆產量已經不在一個檔次。
隨著2004年“大豆危機”事件后,國際糧商參股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又明顯上升了一個臺階,由60%上升至80%-90%的級別,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長期居高不下。
中美大豆貿易發展時間已久,1995年之后中國由大豆凈出口變成大豆凈進口國,而進口額則是逐漸增加,到2014年數值達到一個高峰,大豆進口額達到163.2869億美元。在中美大豆貿易中,中國處在逆差的位置,而且越來越大。中國對大豆的需求是很大的,而國內的大豆生產供應不上國內的需求,這就導致要進口外國的大豆來滿足本國的需求。
三、中美大豆貿易現狀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卻并非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因南北半球的氣候原因,美國大豆的銷售季節一般是在當年10月到次年3月,而巴西和阿根廷則為4-9月。因此,這些國家對中國出口大豆已按季節形成了分工。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的一系列糧食進出口企業也在增強其與南美洲大豆出口國的合作,從而增強自身在全球糧食貿易中的話語權。它們采用合作或收購倉儲、物流企業等方式,直接與農民們建立起了采購關系。在此之前,從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其份額可占到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50%左右。
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3月進口美國大豆數量同比銳減27%,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三分之一。具體數據顯示,3月進口美國大豆310萬噸,進口巴西大豆升至233萬噸,從俄羅斯進口大豆15萬噸左右,同比增逾1倍。
巴西大豆的蛋白質含量較美國大豆更高,因此較為受中國相關加工企業的歡迎。但也有美國產業人士認為:雖然蛋白質含量稍有差異,美國大豆的氨基酸成分卻要優于南美大豆(或至少是等同于南美大豆)。不僅如此,美國大豆的品質及穩定性均有一定優勢。目前的產業各方均基本承認:就短期形勢來看,南北美洲兩大大豆供應地之間,并未形成可彼此取代的關系。
四、中美大豆貿易趨勢
從目前的春播情況來看,美豆播種進展較為順利,大豆播種和出苗速度均較往年同期偏快。截至2018年5月,美國大豆種植率為77%,上年同期為65%,五年均值為62%。美國大豆出苗率為47%,上年同期為34%,五年均值為32%。
2018年年初出現的拉尼娜天氣給阿根廷大豆主產區帶來了持續干熱的干旱天氣,因阿根廷大豆主產區的土壤多偏向于粘土質,土壤肥力較強,但一旦干旱則易干裂,不易于蓄水,因而本次旱情對產量的影響較大。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預估,阿根廷大豆產量進一步下調至3900萬噸,巴西大豆產量的增加雖部分抵消了阿根廷大豆的減產影響,但南美其他國家如巴拉圭、烏拉圭等國亦受到干旱天氣的影響而遭到不同幅度的減產。整體來看,南美大豆的產量較上一年度預計減產1800-2000萬噸左右。豆的種植情況。在2017年美國農民種植收益下降及中美潛在貿易戰的影響下,美國農戶多數選擇于今春縮減大豆及玉米種植面積,擴大主產區休耕面積。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預估顯示,新年度美豆種植面積僅為8900萬英畝,低于去年的9014.2萬英畝。
綜上所述,今年阿根廷大豆的減產使得全球大豆供應結構由寬松狀態逐漸向平衡狀態過渡,下半年的供應結構是否會進一步趨緊則取決于北美大豆的種植情況。即使北美天氣風調雨順,其新季大豆能否順利轉化為中國的有效供給有待于中美貿易談判的最終結果。
五、結論
考慮到中國從巴西、俄羅斯等國家擴大大豆進口的替代效應,加征關稅的通脹效應的影響會低一些。美國農產品因中國加征關稅而產生的通縮效應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不大。大豆出口占美國農產品出口20%左右,是第一大品種,中美大豆貿易占美國大豆出口量約60%。由于中國對美國大豆進口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大豆行業受中國加征關稅的沖擊不會過于顯著,中長期看有一定的需求減少和價格下行壓力。而且,美國經濟結構以第
二、三產業為主,農業早就不是主要產業。
從貿易角度而言,巴西自身的大豆需求量很高,其出口量每年約6000萬~7000萬噸。阿根廷自身也有壓榨和產品出口需求要維護,本身今年還會出現大幅度減產。俄羅斯、烏克蘭或者東非,目前的供應穩定性和規模,都無法填補停止從美國進口大豆所留下的供應空檔。
所以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對大豆進行關稅提升,對美國和中國雙方都不利。
參考文獻:
[1]李新義.中美大豆產業內貿易現狀研究[C].商貿縱橫,2017.
[2]趙景云.淺談中國大豆種業發展現狀[J].中國種業,2017,(5):9-10.
[3]袁欣.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探究[J].生產力研究,2008(24).
[4]李二玲.中國大豆種植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機制[J].經濟經緯,2016,33(3):37-42.
[5]張曉燕.中國與巴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6]潘月紅.美國大豆生產分析及展望[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1,17(11):15-18.
[7]周曙東,錢悅.美國、巴西大豆生產成本收益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R].南京: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研究中心,2018.
[8]劉愛民,楊曉,薛莉.巴西大豆生產特點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7):24-32.
[9]谷強平,周靜,杜吉到.美國、巴西、阿根廷大豆產業發展及啟示[J].南方農村,2014,(10):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