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翔
【摘要】資本結構問題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三大核心問題之一。企業資本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關系在國內外都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國內的研究樣本主要集中在全國上市公司,對于省級上市公司的研究資料較少,且時間點不連續,尤其是針對云南省的上市公司在該領域的研究更是比較缺乏,已有的研究大多存在數據陳舊,樣本較少等問題,本篇論文是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科研資助課題的開篇,主要是對企業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相關文獻的梳理。
【關鍵詞】企業資本結構 盈利能力
一、國外文獻
1、國外研究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相關性的文獻較為豐富,但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少部分研究認為資本結構與公司盈利能力成負相關關系。Titman和Wessels發現負債比率與獲利能力具有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Booth等通過對十個發展中國家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發現,除了津巴布韋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都存在著高度顯著的負相關關系。Francisco.Sogrob,Mira選取1994-1998年西班牙6482家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盡管公司發展可能性與短期債務融資比率呈反比,但是這些公司還是會更多地進行債權融資。
2、大部分研究得出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Frank和Goyal對美國非金融企業從1950年到2000年之間的數據樣本進行研究后,得出了業績與賬面價值財務杠桿比率呈正相關的結論。
Jordan,Lowe和Taylor選取1989-1993年英國275家中小企業為樣本,除了搜集財務數據外,還采取了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調研。其研究結論之一是,企業銷售收入和增長率與資本結構并無直接關系,企業獲利率與資本結構呈正相關關系。
3、Simerly和Li以不同的動態環境為研究前提,對資本結構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為研究內容,最后得出,在高動態環境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關系。Frank和Goyal運用多重插補的方法來校正因數據缺失導致的實證結果的偏差,選取了美國的非金融企業1950-2000年的龐大數據庫,結果表明,公司績效與賬面價值財務杠桿比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與市場價值財務杠桿比率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二、國內文獻
1、國內資本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多數學者的研究結論與國外正好相反,普遍認為資本結構與公司盈利能力之間呈負相關關系。陸正飛和辛宇的研究發現,不同行業的資本結構有顯著性差異;獲利能力與資本結構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秦旭,韓文秀的實證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2、也有學者的實證研究發現資本結構與公司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洪錫熙和沈藝峰得出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負債水平越高的結論,但與行業無顯著相關。王漢文以浙江民營制造業上市企業為樣本,發現在一定的區間范圍內經營績效與資產負債率成正相關。葉陳毅等對河北省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當資產負債率在23%~45%之間時,企業通過舉債,可以實現抵稅效應,獲得財務杠桿,提高企業收益。逯全玲和劉猛、王嬋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袁放建等的研究結果顯示,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的流動資產率與企業價值正相關,貨幣資金越多企業價值也就越高,其他流動資產與企業價值關系不顯著;流動債務再融資率與企業價值負相關。
三、理論概述
1、經典資本結構理論:
(1) MM定理。1958年,美國著名財務學家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揭開了資本結構理論的新篇章,標志著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誕生。該理論認為,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無關。無論企業選擇什么樣的資本結構,企業的市場價值不受影響。
(2)權衡理論。考慮到債務融資的稅盾價值和破產成本的權衡理論認為,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的確定在于負債融資的稅收利益與破產成本之間的權衡,最優資本結構處于負債的預期邊際稅收收益等于負債的預期邊際成本之處。
2、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1)代理理論。Jensen和Meckling(1976)首次將委托代理關系引入到資本結構問題的研究,并形成了代理成本理論。該理論認為成本分為兩部分:股東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代理成本以及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成本。總代理成本即為這兩種代理成本之和,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處于總代理成本最小之處。
(2)信息傳遞理論。信號傳遞理論認為資本結構的選擇會把內部人的信息傳遞給外部投資者。Ross(1977)認為信息不對稱來源于企業內部人比市場參與者對企業資產質量和投資機會擁有更多的信息,經理知道但投資者不知道公司未來的收益。在均衡條件下,投資者認為債務比例提高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它表明管理者為未來的發展有足夠的信心,因為只有高質量的公司和有發展前景的公司才有能力還本付息,所以公司價值也隨之提高。
(3)優序融資理論。融資優序理論認為,信息非對稱源于控股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經理人員作為內部人比市場或投資者(外部人)更了解企業收益和投資的真實情況。外部人只能根據內部人所傳遞的信號來重新評價自己的投資決策。企業資本結構、融資決策或股利政策都是內部人傳遞信號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洪錫熙,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2]何樹紅,徐興富.云南上市公司的現狀及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4(8).
[3]陸正飛,辛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主要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8(8).
[4]劉志彪.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J].經濟研究,2003(7).
[5]袁放建,許燕紅,劉德運.流動資產結構、債務再融資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基于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