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梅
【摘要】本研究以理論分析與歷史分析、現實分析相結合為方法論,運用文獻資料法,依據“理論分析——理論建構——理論檢驗”的研究范式,從體育、文化與人本質關系出發,探討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外延、價值、目標、設計與實施,初步建構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以探究理論應用過程,檢驗理論實際效果,進一步完善理論。
【關鍵詞】大學體育 人文教育 研究
一、前言
學校體育領域倍受學術界的關注,大學體育逐漸被公認為是踐行人文體育觀的邏輯起點,而且開展了大量的體育人文教育與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研討與探索。在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認識的過程中,較多研究停留在淺層次的人文體育觀念上,缺乏深厚理論的闡釋和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建構。
有關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人文教育與體育課程和教學融合的問題上,而關于大學體育文化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數量較少且質量不高,內容零散且不深入,研究視角狹小且缺乏理論依據,遠遠起不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自人文體育觀介人大學體育教育教學之后,雖然有利地改變了過去技術技能教育過窄、人文教育過弱的現象,促進了大學體育教育觀念的轉變,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領導、教師和學生對體育人文教育內涵的理解還不到位,體育教師人文素養亟待提高等問題。同時,在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還存在著理論研究尚停留在觀念層面,運行機制尚未建立,實踐經驗也尚不成熟等諸多問題。
二、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研究目標
大學的發展,以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人文教育,體育教育本身含有獨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審美情趣的培養、內心精神世界的引導和個體的社會化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與意義,人文教育是大學體育歷來就有的育人成分。大學體育“重體質、輕靈魂”、“重技能、輕文化”、“重課上、輕課下”、“重功利、輕人文”的現象積弊很深,大學體育人文教育能夠有效地彌補大學體育乃至大學科學教育的缺陷,推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研究意義
1、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研究的理論意義
體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它為誰而存在?為什么存在?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什么?如何實現?伴隨著這些問題,從體育、文化與人本質關系出發,探討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外延、價值、目標、設計與實施,初步建構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該理論研究旨在解決當下大學體育中存在的觀念問題、認識問題等制約大學體育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意義。
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一方面,在對體育與人的本質關系認識的基礎上,堅定人文體育立場,確立了科學與人文相融合、體魄與人格并重的基本觀點,厘清了“人文體育”與“體質論”、“技能論”等體育教育思想的各種爭,揭示了長期以來大學體育重科學輕人文,重體魄輕人格的教育弊端,并闡明了體育特有的人文教育價值與意義,從而為體育原本就含有人文教育的內容正名立說,尋找到了大學體育人文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為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的最終確定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從體育、文化與人本質關系出發,進一步探索了體育的本真意義,闡明了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而成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是作為知識傳授、訓練技藝、增強體質的顯性教育,而且還包括體育本身所蘊涵的哲學、藝術、歷史和文學知識,以及體育理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規范等體育文化內涵的隱性教育,這些教育要素以大學體育文化為載體,并涵蘊其中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它打破了傳統的單一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大學體育文化的濡化,實現了顯性與隱性并存、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全方位文化育人教育,進一步提高了體育教育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研究的實踐意義
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首先,對體育工作者而言:他們在體育工作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是觀念問題或是體育認識問題,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可以從認識層面、價值層面和操作層面,轉變體育工作者的觀念,豐富體育教育教學的內容,指導體育工作者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設計、實施和評估體育教育工作。其次,對大學生的發展而言:大學體育人文教育通過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育人情境。不僅能夠有效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懷學生生命健康,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水平,改變原有的體育價值觀念,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或活動來促進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全面而協調的發展。其三,對大學發展而言:在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潮流的背景下,中國大學需要廣泛開展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然而,這類教育很少是通過學科課程來實現的,更多的是營造一種高雅、時尚、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體育人文教育是以大學體育文化建設為載體開展的體育文化教育,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元素對大學實施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綜上,該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四、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市場經濟全面實行以來,中國社會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市場經濟帶來了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世風日下、人情淡漠,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面臨危機,引起許多仁人志士、專家學者感懷憂思。有人感嘆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呼吁重振人文精神。于是從文化界、到哲學界,以致教育界都展開了關于人文精神的大討論。時至今日,類似的社會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大家討論的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令人深思。此外,在大學生中發生的“馬加爵案”、“藥家鑫事件”等駭人聽聞的情況更讓人聞之顫栗,論之憤慨,憶之惋惜。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他們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肩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和思想道德問題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大學生群體,體質持續下降,市場經濟社會的一些不良思想不斷地沖擊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唯我主義、虛無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意識不斷蔓延。為此,國家出臺了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政策,雖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效果,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在我國的中小學的升學教育,大學的專業教育,“重智輕德”、“重文輕武”的科學教育現象十分明顯,而人文教育嚴重缺乏,這不但成為國內大學擠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障礙之一,同時也成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瓶頸。在大學的人文教育中,體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人的體質、道德、審美、心智、人格、社會化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獨特的作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但長期以來,在大學體育實踐中因為仍然”鐘情”于生理學、生物學等科學教育的緣故,功利性地一味追求“掌握技能”和“增強體質”,而未立足于人文體育觀念層面上去探尋體育與人的本質關系,這當中既缺失了圍繞生命關懷的人文教育,也缺少了體育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和價值,難以有效率、有效果地達成體育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萌.論人文教育的內涵、價值及特點[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30-134.
[2]寧雷.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現狀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2014,(6):85-87.
[3]馮海峰,劉志剛.我國高校人文體育及其實踐[J].體育與科學,2013,( 4)105-108.
[4]翁中清.人文體育論[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8-32.
[5]賈鈞.中國傳統人文體育教育的邏輯起點[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