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彰
設計意圖
古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認為:“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我國當代著名文藝批評家王朝聞也認為:“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明了詩與畫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生對于畫的感知能力要遠比文字強得多,以直觀顯含蓄,化抽象為具體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因此,在教這首詞時,我決定采用“以畫解詩”的教學方式,當做一次嘗試:從詩詞出發去創設場景,挖掘詩詞中的場景(圖畫),為學生提供一個想象和理解的平臺,以畫解詞,從而體現語文教學任務在師生的“對話”中來完成。
教學目標
1.通過以畫解詞,感受本詞曠達豪放的意境,領略豪放雄邁的詞風。(重點)
2.體會豐富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人生入夢”的思想情緒。(難點)
教學方法
以畫解詞、以詞解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與準備
1.課前預習布置。讀完這首詞,請選取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畫一幅畫(設計說明:詞中有畫的想象必須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理解、品味語言過程中想象。想象的過程正是讀懂詩句,體會情感的過程,所以作畫的過程本身就是全面理解課文的過程。)
2.課前準備。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的掃描,準備課上讓學生們邊讀詩詞,邊觀察、對比、評議插圖。
二、直接導入
我們古代的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或者面對名山大川的時候,心中必定有所感懷,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由此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湖北黃州赤壁,同樣情難自己,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讓世人傳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以此來感悟東坡居士的詞風。請同學們聽錄音朗讀,回答:這首詞整體上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三、初步感知
1.聽錄音朗讀。
2.設問。整首詞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像這類詞應該怎么讀?
3.學生齊讀。
(設計說明: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記誦、理解和把握意境,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豪放詞,指導學生應讀得鏗鏘有力。)
四、上闕寫景分析
1.請一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上闕,其他同學思考:
(1)詞的上闕寫了什么內容?
(2)哪些地方體現出了豪放的氣勢?
(設計說明:帶著問題去朗讀、聽讀,學習更有目的性,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對上闕的內容在整體上有一定的認識和把握。)
2.以畫解詩。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畫(學生課前預習所畫),由生評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畫中的景致,繪畫中的色彩、線條、景物的搭配等加以分析與指點,來引導學生解讀詩詞中經過千錘百煉、精雕細琢而成的關鍵詞。最后總結赤壁之景的特點:雄偉壯闊,氣勢磅礴。
(設計說明:用繪畫再現當時場面,以畫解詞的過程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過程: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如品味“淘”、“亂”、“穿”等字詞,體會煉字的妙處。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通過詞與畫的對照,很容易使學生準確理解詩文內容,理解詞人煉字的妙處。此外,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藝術想象力。)
3.齊讀上闕。
五、下闋周瑜形象分析
1.設問作者刻畫了周郎怎樣的形象?
2.齊讀片段。
3.以畫解詩。由生評畫,師補充。最后總結周瑜形象:威武雄壯、儒雅、瀟灑從容、有軍事才能、年輕有為(設計說明:把圖畫引入課堂,通過對畫面人物的外貌、舉止特點的觀察、對比、評議,進行人物形象分析,打破以往較陳舊、乏味的分析方法,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也會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探求知識的行列中去,激活了課堂。)
六、體會詞人情感與人生態度
1.設問。作者為什么在這么多的豪杰中獨獨選中了周瑜呢?試著聯系作者當時自身狀況理解。
2.出示對比表格。從對比中看出,周瑜年少得志,功成名就;蘇軾老之將至,卻功業未成。明確蘇軾想借此要表達對周瑜英雄業績的仰慕之情,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
(設計說明:借英雄周瑜反襯,形成強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3.設問。詞的最后,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4.討論。自這首詞問世以來,對“人生如夢”這句有許多的爭論,你怎么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話?
5.以詞解詞。出示《臨江仙》和《浣溪沙》,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的一段話來幫助理解(設計說明:這首詞的主題復雜而深刻,“人生如夢”是作者對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可奈何的慨嘆,并不是否定人生,通過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走進詩人的內心,體會其曠達的人生態度。)
6.小結。人生如夢一句,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就整篇來說,不論從赤壁景物的描寫上、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和對渴望建功立業的情感的抒發上,都體現了豪壯的情調,可以看出,作者灑酒祭月,其人生態度,還是比較曠達的。
七、齊讀總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