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摘要】學生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積極性的高低,影響到學習效果。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接受知識,教師就應該運用多種教法,只有這樣才能給人以啟發和感受,才能使知識自然的滲透,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素質教育 閱讀教學
一、引導學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培養思考問題的創造性
最新的閱讀理論研究表明;在整體閱讀中融合,于辨識比較中理解,可以激活思維,把思維引向深入。在整體性思考的基礎上,閃爍出靈感的火花,產生某種新的見解,從而用準確的語言表現出來。這里所提到的“理解和表現”是語文閱讀活動的兩個重要領域。理解主要是指對各種語文材料進行整體閱讀,達到正確領會和掌握的有關語文知識進行表述,表達等活動。既然理解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領域,那么就必然離不開思考活動。如果聯系到創造而進行思考,就不僅會有助于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而且有可能在理解過程中引出創造。如閱讀《濫竿充數》,寓意應是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混在行家里充數的人??捎械耐瑢W能改變思考角度,總結出“當權者領導方法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南郭先生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毙W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啟蒙到高中三年級,語文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就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著“獨當其任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老說得好:“聽說讀寫宜并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培養語文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說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成了,語文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習祖國語言中,理應接受、培養和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二、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奠基工程,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素質教育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個研究者,啟發他們各抒己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用創造性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和表楊,開展些有意義、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開展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作文比賽、書法大賽、知識辯答等活動,會使很多學生覺得語文課海闊天空很有意思,因而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1)語文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2)語文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A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有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語文,語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青少年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這對于充實和完善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系極大。(3)語文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賃借物。語文學科指導深重閱讀的那些典范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于自然、對于社會、對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么”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么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發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孩子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去負擔。”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積極性的高低,影響到學習效果。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接受知識,教師就應該運用多種教法,只有這樣才能給人以啟發和感受,才能使知識自然的滲透,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