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

【摘要】由于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已被地方政府應用使用在日常公共服務中。為了推薦政務智能的推進,改善政府運行效率,提高公民滿意度,地方政府逐漸轉型成服務型政府,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中存在的服務水平不高,回應能力弱等問題。本文從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在醫療、基礎設施、政府辦公、社會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它的發展與應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 政務智能 地方政府
一、引言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項科學技術創新,更是帶來一場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隨著人工智能與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融合,政府應當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經濟結構和治理方式的轉變。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提出要“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公共服務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智能社會建設首先應發展智能公共服務。責任是制度體系的基本構成要件,是制度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推動智能公共服務發展是政府應當履行的職責,政府應當明確發展目標、構建價值體系、厘清權力義務、樹立道德規范,積極承擔起推動智能公共服務發展的重任。
二、人工智能概述
(一)背景
1942年,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后來成為人工智能研究默認的研發原則。在1956年達特茅斯研究會議上,科學家們探討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等問題,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術語,人工智能的名稱和任務得以確定,同時出現了最初的成就和最早的一批研究者。自從英國AlphaGo打敗多位有名的圍棋高手,人工智能概念開始正式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阿爾法圍棋就是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計算機算法、策略網絡等方法進行工作完勝其他各國選手。人工智能發展為四個階段,如表1,目前人工智能還在發展完善期間。
(二)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L它包括很多技術在內,例如語音識別、翻譯功能、機器視覺、語言處理功能、學習功能、數據挖掘等等。主要用于機器在思考、學習、規劃等行為的智能發開與研究,使得提高解決問題的時間和質量。人工智能的核心驅動力包括:(1)大數據。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前提,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原材料,是驅動人工智能提高識別率和精確度的核心因素。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用更加智能更高效率的感知器獲取大量信息。(2)算法。傳統的模式識別是由研究者總結規律與方法,計算機根據人們的規律得到判斷結果。這種人工抽象出來的方法百花放,但局限性很大,精確度也很低。之后,研究者從嬰兒身上得到啟示,沒有人教過嬰兒怎么識別物體,而是他們從真實世界中一步一步自己學來的?;诖?,人們提出了機器學習,也就是讓機器自己去學習并總結出識別物體的規律與方法。例如語音識別技術、搜索引擎、語義分析和推薦系統等領域,在機器學習的推動下取得了很大進步。(3)硬件。有了大數據和先進算法,還得有處理大數據和執行先進算法的強大硬件。在機器學習中,通常使用一些“深層次”的神經網絡模型來解決復雜問題,這種技術稱之為深度學習。
三、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低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溫飽得到了滿足,自然對社會的公共服務的要求也在增加,不同的層次的公民自然對不同的公共服務有著獨特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以及有限的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數量有限,產品質量有限,相對于較大量的需求量完全是鳳毛麟角。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府門戶網站上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回應,依然不能在有效周期內滿足群眾的需求。地方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在缺少第三方監督,也缺少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在面對龐大的需求群體,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均難以得到保障。
(二)地方政府回應反映度低。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公眾的需求和所提出的問題作出了回應,而且影響能力也比過去有所提高,但是對于滿足公眾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效率低下,速度慢,這是最大的問題。對議程的反應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甚至導致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四、人工智能在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中的應用
(一)AI技術在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應用
醫院的醫療因要對患者進行綜合診斷,所以這種過程囊括了許多因素在內,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食品學等多學科,才能制訂出最適合患者需要的治療方案。AI技術的不斷發展,解放了一部分醫生繁瑣的工作,可以最佳的把狀態放在診療核心部分,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以及醫院的就診效率。在公共服務中體現在①電子病歷的建立,醫生只需輸人患者姓名即可查到此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以及進行人工智能分析進行結構化的記錄。這樣可以減輕醫務工作者查閱病歷的繁重工作,同時為進一步的大數據分析奠定數據基礎。②AI輔助診療,人工智能與醫學影像的結合可幫助醫生進行輔助診療,監控患者的病情反饋實時狀態,多用于識別癌癥腫瘤等方面。而人工智能則可以在這個方面有效利用其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從而為準確診斷提供參考。因此人工智能與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建立了新的醫療模式、新的技術手段、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
(二)AI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
現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用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采用基于前向的視頻檢測技術優于其他采用線圈或地磁監測技術,綜合采納近年來國內外智能交通控制發展的先進技術,克服了傳統紅綠燈交通控制的弊端,由高清攝像機,檢測車道上有無車輛通行或等待,實時將信息反饋給交換分析控制機,交換分析控制機即時對各個方向交通車輛的數據進行分析,按照最優算法自動控制各個方向紅綠燈的關閉與點亮,減少車輛及行人等待時間,降低機動車怠速油耗,減少尾氣排放,提高路網和路口通行能力,實現對道路交通的智能控制。同時實現過往車輛的視頻記錄,并抓拍所有過往車輛車牌照片。現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用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采用了數據挖掘技術,在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有以下應用:①為交警指揮中心提供可靠的路況信息;②檢索嫌疑車輛,縮小排查范圍,為公安巡警、交警提供重要信息;③通過LED顯示屏、手機APP等發布實時交通信息;④為突發事件處理提供依據,該系統能對逆行和闖紅燈等道路違章行為、交通事故、交通擁堵等突發事件自動報警和全程錄像,大大提高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由此可見,AI技術在公共基礎建設中影響意義重大。
(三)AI技術在政府辦公領域中的應用
我國地方政府強調在政府辦公領域的智能化和服務化,鼓勵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政府的工作運行效率。由于“智慧政府”的大力推廣,人工智能技術更是以更方便快捷的優勢被政府部門選擇。在一些政府的服務大廳,或者面向公民的窗口部門,開始出現機器人工作人員上崗工作,完成協助公民排隊等候,提供講解、查詢、引領等服務。在智能辦公方面,可以運用數據挖掘系統、知識庫系統等技術,自動生成所需要的統計報表或者需要統計的社會管理基本情況等等。AI技術在促進公共服務組織流程再造方面發揮了較強的示范作用。盡管AI技術并未在宏觀上對政府職能轉變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微觀層面上促進了公共服務組織的流程的再造,起到了示范效應。一些電子政務建設比較成熟的地區,通過梳理公共服務項目,對原有的不合理的服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使服務更簡便、透明、高效。這在行政審批服務中的應用是比較典型的,成了其他地方公共服務創新的榜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所以,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在地方政府門戶網站建設中,不僅提高了政府內部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及時獲取到公民所需,更好的地方政府接下來的工作提出更好的決策。在公眾方面,能夠及時回應民眾所求,并建立數據檔案,提供個性化服務,加速推進了地方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在公眾中樹立公信力,無形中增加了公眾的信賴度。
(四)AI技術在社會保障中的應用
廈門市作為較早進入智慧養老產業的地方政府,機器人AI在老來俏智慧養老中的應用,以智慧養老為核心,以文化養老為特色,以家服務讓民眾有獲得感、幸福感。秉承著讓子女安心、讓老人開心,傳播社會孝心的服務理念,依托尖端科技,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技術,讓廣大群眾居家就能享受助餐、助潔、助醫、助娛、助旅及助急等綜合養老服務。
推出了一款叫做“老來俏智慧養老機器人”機器人作為老來俏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的終端設備,智能機器人在服務功能的設置上更加貼合居家養老需求,除了可以進行SOS遠程智能呼叫、智能看護、親情互動、健康數據動態監測外,還擁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有助娛功能,貼合文化養老和居家養老需求。機器人實現了自主行走、避障、漫游和充電;在服務模式上有了較大的創新,前端供給側接人政府、社會力量、市場等服務信息;信息整合端整合老年人、養老服務機構等基本信息,需求終端對接老年人需求,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為特質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和機器人將借助“互聯網+智能機器人+養老”的服務鏈條,打造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在推進智能化養老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智能化養老的多種模式,不斷擴大智慧居家養老的受益人群。
過這次人工智能與地方養老社會保障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各個產業中應用的模式和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政府與企業的AI技術相結合,共同促進入工智能的新發展。將攜手在這個人工智能和公共服務領域研究和應用發展、引航指路,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助力構建現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
五、人工智能技術在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應用中的發展
智能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人工智能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全面融合,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與社會屬性的結合,體現了如今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現有的公共服務并沒有發展充分,智能公共服務的出現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和擁有先進算法的機器人(設備)等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智能是一個動態、多維交織的過程,包括認識、記憶、分析、思維、行動等。智能化給公共服務帶來的變革也是多維度的,智能公共服務能夠實現的有效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及時性,即通過數據分析、互聯信息等方式使社會公眾更加及時地獲得公共服務;二是充分性,即通過互聯共享、公共設施智能化等使社會公眾享有更加充分的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覆蓋的范圍、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三是精確性,即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以及由其帶來的治理方式的改變,應對社會公眾越來越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需求,滿足普惠性的同時增強個人獲得感;四是自我調節性,這也是智能化最重要的表現,即通過對擁有先進算法的設備的運用和對新型社會關系、行為模式的把握,讓公共服務系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夠自我生成應對策略,調整運行模式,適應社會需求。
發展智能公共服務是浩大持久的社會工程,包括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我們必須特別關注這個重大的歷程,因為人工智能并不是簡單的工具或技術,它的深度學習能力和超級運算分析能力,讓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于它。雖然人工智能設施在現有的法律體系里并不是一個法律關系主體,但是智能公共服務的供給、生產環節以及與消費主體對接的過程,都需要智能設施介人來彌補人力的不足,智能設施對人的認識和行為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與公共服務的結合大多還是在簡單的融合階段,體現在取代目前繁瑣的工作流程方面,如果能更好的開發人工智能技術,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才能充分發揮技術的先進性因為政府部門的使用而具有存在意義和價值。不然,在一個地方政府中運用的技術手段再便捷科技也不會得到公民的認可與支持。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與公共服務的結合應體現出政府責任、社會價值、公民利益,明確我們服務的發展內容和目標,制定出符合現代發展情況的法律規章制度更好地保障我們公民的權益,推動智能公共服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承.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探討[J].信息通信,2016(12):95-95.
[2]蔣琰,胡濤,楊寧.醫學中的人工智能應[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08):1580-1583.
[3]張妮,徐文尚,王文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應用研究綜述[J].煤礦機械,2009,30(2):4-7.
[4]吳康寧.基礎于人工智能下的機器學習歷史及展望研究[J].科技尚品,2017(6):187.
[5]陳春霞.淺析機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J].信息系統工程,2017(8):99-100.
[6]石韻.芻議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發展前景[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6):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