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北師版教材中,低年級大多是由形式多樣、富有趣味、可讀性強的“情景圖”來呈現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由“情景圖”開展的知識探究,符合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能快速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促進知識的主動和有意義的建構。但“情景圖”的情景化、生活化,讓學生難以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有序的梳理,難以把知識從具體情境中分離抽象出來,從而超越情境成為概括性知識,體現“數學化”的本質。根據教材中情景圖的呈現,立足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本文主要闡述了在情景圖的閱讀中培養低段學生的讀題習慣。
關鍵詞:小學低段;情景圖;讀題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教材多是圖文并茂、色彩豐富、形式多樣的,即教參所指出的“情景圖+問題串”的基本敘述方式。情景圖集中表現數學學習主題的圖形、圖表、圖畫(包括必要的文字)等。其意圖在于體現《數學課程標準》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基本理念。但對于低段的學生,難以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有序的梳理,難以把知識從具體情境中分離抽象出來,從而超越情境成為概括性知識,體現“數學化”的本質。因此在情景圖的閱讀中培養低段學生的讀題習慣勢在必行,下面淺談幾點認識。
一、注重數學情景圖中的語文教學因素,讓學生輕松讀懂題意
(一)閱讀情景圖中的一些名詞術語一些名詞術語對理解題意和確定算法具有決定性作用
例如:表示數量關系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貓?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還有平均分、還剩等等。讓學生閱讀情景圖的時候,可以關注這些名詞術語。
(二)閱讀情景圖中可能會出現某些常識性的詞語
例如:在2年級下期《一共有多少天》中出現了再過2個星期就要開運動會了,問一共有多少天?在后續的學習中還會出現水果店每天賣3箱梨,每箱10千克,問6月份一共賣多少千克等等,所以要讓學生讀懂這些常識。
(三)標、圈重點詞語法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體會: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正是數學信息的閱讀出現了問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是抓住信息的靈魂“關鍵詞”。在閱讀題目的同時,標劃重點字詞并著重理解,以便盡快掌握閱讀內容找出解題思路。特別是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關鍵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讀題時一定要要求學生圈出題中的關鍵詞,養成認真、細心的閱讀習慣。
(四)組合信息有序閱讀法
在主題情境圖的閱讀中,我們一定要和孩子們一起進行有序閱讀的練習,在低段讓他們養成讀題的時候得先讀條件,再讀問題的習慣。比如二年級下冊第7頁的主題圖,不但要讀有20個人,還要讀出平均分給了三個小朋友,然后才是問題“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又如:一年級上冊的捉迷藏游戲的主題情境圖,我們要讀出一共有13人,還要讀出在外面有8人,問藏起來多少人,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解決了。
二、情景圖并非看圖說話,引導學生理解所蘊含的數學內涵,讀出數學味
這是北師版第一冊《快樂的家園》,學生說一說,認一認。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根本不會找數學信息,學生會說:我看到了可愛的小鳥,漂亮的房子,太陽等等。老師進一步追問:能加上準確的數字來說一說嗎?學生會說:我看到了2只可愛小鳥,5只在水中游的鴨子……,剛進一年級的小朋友可能也會無序的去回答,但情景圖蘊含了什么樣的數學內涵呢?5只小鳥,4朵紅花,3個蘋果……都是同一類對象匯集在一起,書中其實描述了集合概念。
這是北師版第三冊《認識圖形》,讓學生做一做,認一認。學生通過畫、印都能得出像正方形、長方形、圓等平面圖形,學生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通過學生自己生活經驗或者看書閱讀都能準確說出這些平面圖形。但情景圖蘊含的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體會“面在體上”及“面”與“體”的關系。
三、圖、文、數一一對應,讓學生能找對應的寫信息,讀信息,并解決數學問題
為了更好的理解題意,讓學生邊讀情景圖的時候邊寫對應的信息,把圖、文、數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對于低段的孩子,常用字不會寫,我們也采用一一對應編號的方法。一是簡化信息,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不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看那些不是很熟悉的文字,避免了干擾。二是簡化了學生的書寫,卷面更加的整潔美觀,學生也可以更加專注于對于數學本身的思考。
學習數學,是需要用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對于低段學生從開始就要養成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有序的梳理,把知識從具體情境中分離抽象出來,從而超越情境成為概括性知識,體現“數學化”的本質。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邱學華.怎么教小學數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
[2]張奠宙.情真意切話數學[M].科學出版社.
[3]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戚艷(1980.0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南充;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單位:成都市站東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