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薇

由于寶寶年齡小,體質相對較弱,臟器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自我調節能力差,因此病情變化進展迅速,癥狀大多也不夠典型。如果媽媽真的覺得自己根本沒辦法做出初步判斷,那么,只要發現寶寶狀態不對,疑似生病或不舒服,均可帶他到醫院就診。
兒科的疑難雜癥專業性很強,首選自然是兒童專科病醫院。倘若寶寶只是輕微不適,且沒有傳染病接觸史,完全可以先到信得過的社區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兒科就診。如果寶寶處于危急狀況,則應當及時呼叫急救電話或就近就醫,經專業人員快速處置,待病情有所穩定后再安全轉診至專科醫院。
當寶寶存在突發狀況,如外傷、出血、中毒、憋氣、抽搐、昏迷、呼吸困難等,或年齡過小、不足3個月,又或者發熱的溫度過高,已經超過39攝氏度等任何存在“急危重癥”的表現,均應火速將寶寶送到醫院的急診室緊急救治。
對于診斷不明、病史過長、情況復雜的疑難雜癥寶寶,當然最好找經驗豐富的專家看。而那些平素身體健康,只是偶然罹患一些癥狀較輕的普通疾病或已經確診且治療有效,僅需復診的患兒,則完全可以選擇到普通門診診治。
就兒科門診而言,非疾病流行期,一般情況下清晨就診的小患兒首診者相對較少,來的多數是已經確診需連續輸液的“老病人”;到上午9點、10點,患兒顯著增多;下午2點、3點后略有下降,傍晚時將再次出現就診高峰。大孩子大多數會在上學前、放學后、休息日就診。
病原體主要依靠飛沫傳播和接觸途徑傳染,不同于內科、外科、婦科的治療對象,兒科病人都是未成年的、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因此在看病時,年齡小的寶寶自然會被抱在懷里,而年齡稍大的患兒則可以戴上口罩,家長要叮囑孩子不要隨便亂摸周圍的物品。
看病陳述,當然首先要說清楚最主要的不適表現是什么,最嚴重的癥狀有哪些,力爭有條理地予以表述。緊接著是時間要素,盡量想清楚從什么時候起“發現”寶寶狀態不對的。那意味著,這次生病至少是從那時開始,甚至是早于那時起病的。除此之外,別忘記告訴醫生關于寶寶的傳染病接觸史和藥物過敏史。
對于自己聽不懂或沒記住的問題,媽媽不要靦腆,一定要及時向醫生表明,請醫生再重復一遍或用更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講解。對醫生而言,其實也非常希望家長能多了解一些寶寶的病情,這樣才有助于家長配合醫務人員對寶寶的居家治療和護理。
醫學是一門科學,癥狀相近不一定是相同的疾病,同一種疾病也存在個體化差異,而且醫生選擇用藥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體質,結合既往和最近用藥的情況綜合加以判斷,因此在按照臨床路徑等大原則處置的前提下,具體用藥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當對某項檢查心存疑惑時,媽媽應向醫生進一步求證,經詳細解釋后再作判斷。凡是正規的醫療機構,有執業資質和經過注冊的兒科醫師提出的,符合國家衛生計生部門規定的檢查和操作,即使是“有創檢查”,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對寶寶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但倘若因噎廢食,因為沒有及時完善檢查而耽誤對疾病的診治,那才是遺憾。
有時寶寶的藥物種類較多,包括口服中藥和西藥,甚至還有針劑、外用藥,因此取藥后應在第一時間認真查對藥物品種是否齊全,確認藥盒上的用法和用量,不明之處可以馬上向藥劑師和醫生咨詢、求證。
藥物口服、肌注或靜脈輸注后都要經過分解、代謝、吸收、利用和排泄等過程,除去激素、退熱藥等少數藥物能夠立竿見影外,大多數藥基本上都需要使用幾次,直到在體內形成較為穩定的血藥濃度后才能發揮明顯的效力。
首先,應注意患病寶寶的精神狀態、面色、吃奶(食欲)、尿便、體溫、呼吸、脈搏等基本情況。其次,觀察原有的疾病癥狀減輕還是加重。此外,還應注意有無新的癥狀出現。
患病“三分治、七分養”,應當重視醫生針對不同疾病特點提出的特征性注意事項,比如肺炎寶寶就應當多喝水、勤拍背、避免腥發食物;腹瀉寶寶不僅應當多飲水,還應注意飲食遠離生冷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