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大波
摘 要:現代經濟建設工作的進行,政策與策略的選擇不僅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把控,也是改善其速度、質量的根本保證。換而言之,如果缺少政策因素的約束,國家經濟發展毫無意義,而能源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組成核心,以自身基礎性與影響力的優勢,在經濟領域中得以全面拓展。因此,本文針對能源經濟發展中政策因素予以充分調研,以供參考。
關鍵詞:能源;經濟發展;政策因素
1國內能源的消耗現狀與特性
隨著工業化格局的邁進,能源消耗問題正顯著增長,使其在消費總量、消費結構與消費種類等方面均呈現不同特點。
1.1消費總量增長速度快
改革開放至今,國內能源消費總量速度逐漸增長,以標準煤消費總量為例,1978年,總量僅為57144萬t;2000年,該數字攀升至145531萬t,增長幅度為1.5倍;2012年,標準煤消費總量高達361732萬t;截止2016年末,以電能為首的標準煤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明顯高于12個百分點。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近30年間,2004年,能源消費總量達至最高,同比增長16.1個百分點。隨著國家政策的干預,2008年,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回落至3.9個百分點。總之,以政策因素干預為核心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已實現初步發展的目標。
1.2消費彈性系數的改變
Ee(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作為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總量的比值,若其比值大于1,則證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速率;若比值低于1時,則與之相反。結合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變化曲線,可知首次金融危機爆發后,Ee比值明顯低于0,而產生該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限制,國內能源需求量逐漸降低,致使其消費增長率也在不斷下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經濟格局的演變,鋼材、水泥等能源產品的產出,導致能源消費總量明顯高于經濟發展。
此外,計算機、汽車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化,促使國民生活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再者粗放型經濟格局市場的涌現,以節能減排為基準的政策思想,實現對能源消費總量的約束,從而減緩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使其Ee比值遠低于1。
1.3消費結構的偏離
依據世界能源組織2013年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主要為煤炭,即其消費比例明顯占據70個百分點,該項消費結構明顯偏離世界整體化能源消費格局。現階段,美國(僅次于我國)位居世界能源消費國的第二位,其年均煤炭消費比例為19.8百分點,而加拿大能源消費比例為6.7個百分點,墨西哥僅為4.7個百分點,甚至在諸多歐洲國家煤炭消費比例低于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逐漸偏離掌控,若未加以有效治理與改善,則會在發生環境問題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系統的威脅。
1.4能源消費區域差異
筆者以行業能源消耗總量為例,2000年,共產出標準煤130119.09萬t,其工業耗煤量為90797.48萬t,總比例為70個百分點;2012年,標準煤產出量為348001.66萬t,而工業消費總量為246440.96萬t,總比例為70.8個百分點。由該數據可知,近10年間,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呈逐年攀升的趨勢,并一直作為能源消費的核心,不僅增加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還是誘發環境污染的關鍵因素。因此,以能源消費區域差異為基準的工業結構調整工作,可在能源配置優化的基礎上,切實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尤其針對東南沿海地區,因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量、消費量均高于其他地區,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則后果將會難以想象。
2能源經濟發展中的政策因素約束問題
2.1產業政策
世界能源結構中,煤炭、石油作為能源核心形態,但因自身不可再生特性的限制,致使能源儲量逐漸降低。據世界能源統計年報(英國石油BP,1987-1992)數據顯示,若以當年開采量與使用量為基準,其石油現存量開采、使用時間僅為43年;天然氣則為59年;煤炭資源相對較多,但其開采年限只能維持239年。因此,如何做好產業政策的融合與約束工作,實現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是當前政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決策風險也是制約能源經濟發展的因素。如金沙江二灘電站的建設,本可滿足當地居民電力需求,但隨著近年來的發展,該地電力市場結局發生改變;再者新火電站的建成,將該電站電能產出工作陷入尷尬局面。
2.2部類政策
生產資料:能源需求涉及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兩個層面,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生產資料作為能源中間需求的管理范疇,其利用宏觀經濟關系、投入產出系數矩陣、部門總產值為基準,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領域的部門發展作為導向,如自身發展、能源消費發展,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消費資料:以消費資料的領域層次,能源產品的重要性等同于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常用品。隨著“村村通”“戶戶通”電力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政府部門將農村電網、城鎮電網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但由于受到人們一次能源依賴問題的限制,使各區域政府高度關注電氣能源使用工作,既能解放勞動力資源,又能促進電器行業的發展。
2.3區域政策
國土資源利用:雖然《國土資源管理辦法》得以全面施行,但因西部整體發展相對遲緩,使其能源開發工作仍停留在傳統層面。為保障西部地區穩定發展,以政府的角度對其能源開發予以嚴格控制。要做好能源經濟發展工作,則應在明確立項手續的前提下,通過征地建設機制的制定,以靈活變通的優勢,為能源合理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地區移民:西部地區因地理環境、自然因素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導致山區能源建設工作遭受移民問題的制約。而在此過程中,扶貧計劃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融合,以群眾思想為綱要,通過對其生活空間的安置,在切實實現共同富裕發展路線的同時,推進西部能源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2.4其他政策
能源開發:為實現我國戰略性發展的目標,則應在能源使用中切實計劃性、針對性與規劃性思想,如在能源開發環節,以充分準備工作的開展為背景,通過對能源轉化問題的綜合考究,倡導規范開發、正規采挖的作業流程,避免不正規、亂采亂用現象的發生。
能源經濟企業:結合本地區實際用電情況、電能消費現狀,切實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收款”的電能管理理念。基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電能為主體的生活必備能源,應在經濟安全的前提下,詳細規劃各區域環境特征,以免干擾能源經濟發展。
保障服務:針對區域差異問題,政府部門可通過法制觀念宣傳與教育的方式,增強本地人們對“法”的認知,并結合能源建設檢修、維護工作的開展,不僅是對能源超額支出問題的控制,還是遵循社會保障體系的根本前提。
3結語
能源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對其社會文明與經濟格局的演變有明顯優勢,即任何國家的發展均無法遠離能源的參與。自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而在此過程中,能源消費問題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要做好國家經濟發展控制工作,則應重點加強能源消費問題的把控。因此,筆者認為能源經濟的發展,應以政策因素的約束為前提,通過針對性與計劃化經濟方案的提出,將其落實于實處。
參考文獻:
[1]楊得興.關于我國能源經濟發展過程中政策因素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2):24-25.
[2]王吉哲.影響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因素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6(21):151-154.
[3]潘英吉,李秋月.新能源發電投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