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美 魏偉

摘 要: 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公司運營和管理在不斷的提升,顧客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需求個性化和多元化也在變化,企業的發展和管理方向是低庫存、浪費少,也就是精益生產模式,本文研究企業精益生產特點、工廠浪費、精益生產實現方法,最終是公司的發展更規范。
關鍵詞: 精益生產;精益思維;工廠浪費
1.精益生產的特點與基本原則
精益生產管理方法及特點如下:
(1)拉動式準時化生產,這種模式是通過將顧客的需求與公司的生產相結合,最終制訂公司的生產模式和節拍,這是一個生產模式,需要將加工的零件實現直接生產,不需要在工序中等待,沒有庫存,直接進入下一道工序。
(2)全面質量管理,在精益生產的管理模式中,對企業產品質量的要求是,產品不是質量人員檢驗跟蹤出來的,是通過生產制造出來的,所以在生產中必須保證產品的質量,產品在生產中如果發現有不良品,就需要立即出來,返修或者直接報廢。
(3)團隊工作法,精益生產的實現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設備實現的,是需要將企業的員工和管理人員都調動起來,實現團隊工作。
(4)并行工程,產品的設計到最終的生產,中間有很多環節,各部門的工作也不同,精益生產是保證這些工序和部門要并行工作,分工合作,實現快速生產。
精益思維的幾個基本原則如下:
(1)要從產品出發,保證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
(2)通過分析工司整個生產 環節,將生產環節、前期分析、設計、采購都整合,避免附加浪費;
(3)使那些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或制程流動起來;
(4)通過不斷分析探索 ,追根問底 ,找出真正原因 ,徹底消除浪費 。
2.工廠浪費
工廠浪費也就是公司的利潤低,公司的運營不好,企業在生產和管理上要保證工作的利潤最大化。
工廠浪費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等待的浪費,等待就是代表公司的生產沒有滿負荷,這就使得有些設備閑置,會造成加工等待浪費;
(2)搬運浪費,在公司的整個加工生產線上,要將工序和設備緊湊連接,直線型生產線就會造成浪費,采用U型布置最佳,如圖2.1,避免拿取、搬運、走動造成浪費;
(3)不良修正的浪費,產品的質量是第一位,在生產上要保證產品生產一次就合格,避免二次加工與修復,增加成本;
(4)動作的浪費,要考慮操作者在生產中的動作,避免人員動作時間和疲勞造成浪費;
(5)加工過剩浪費,如果加工時候不能合理安排人員和設備的加工能力和效率,使得產品加工過多,會產生浪費;
(6)庫存浪費,避免原材料 、 零部件 、半成品 、成品等存儲在庫的浪費;
(7)管理浪費,在公司生產運營中,管理浪費是最難發現和控制的。
3.精益生產的實現
企業實現精益生產,將公司的利潤最大化,需要實現連續流生產,安定化生產,平準化生產,準時制生產,逐步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益企業 。
(1)連續生產,連續流生產就是要改將工藝原則布置(也稱水平布置)改為產品原則布置(或稱垂直布置 ),如圖3.1。
連續生產其實需要滿足單件流生產、產品原則布置、節拍生產、多能工、設備小型化、合理布局六個方面。
精益生產中節拍生產是一個重要的內容,節拍時間是在生產中,連續生產工序前后的時間間隔,節拍時間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T.T—節拍時間;
T—有效生產時間;
Q—生產必要數。
(2)安定化生產就是需要滿足人員的安定、設備的安定和品種安定,人員安定就是保證員工的穩定性,設備的安定就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和開機時間;
品種安定是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分別是不接受生產產品出現不良品,也就是生產產品出廠合格率是100%,然后是在生產制造中不要產生不良品,在生產的時候出現不良品就是資源的浪費,最后是不流出不良品,這個與第一個比較相似,是保證質檢的時候不會出現漏檢,保證產品質量。
(3)平準化生產,可以保證物料及零件的使用量安定化、生產負荷安定化、周轉倉及成品庫存減少、可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平準化生產的優點是減少產品的庫存,在市場的變化中,產品的種類也非常多,為了能滿足客戶的供貨時間和加工周期,需要制造廠家進行庫存儲備,所以 ,必須以平準化的生產方式, 及時地交付給顧客所 需要的產品和數量,以滿足市場需求,如圖3.2。
上圖就是將生產按照一個月、一周、一日進行精確安排生產的統計圖,通過產品的節拍時間不同將生產的方式安排的也不同,最好之間的切換,保證時間最短。
結論
精益生產的理念核心是將制作型企業的成本降低,提升生產效率,成本降低上不僅是原料,管理費用、設備工裝、資金投入等方面,都是需要進行研究分析,最終實現企業的連續生產、安全生產、標準化生產,將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盈利提升。
參考文獻
[1]陸君偉.精益生產實施流程與細化工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8.
[2]楊建宏.殷衛民.黃華.精益處生產實戰應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5.
[3]張麗文.現代生產管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4]楊申仲.精益生產實現.[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