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楚 杜若宣
摘要:自20世紀末當代藝術發展起來,大量新思想在藝術界爆發,新形態的藝術品開始涌入市場。盡管架上繪畫作品依舊是藏家及美術館收藏的主流,但評價作品的尺度早已被打破,應該說評價標準變得及其多元。
但是繪畫作品從視覺角度入手需要做的感知分析依舊是有效的,畫面對于觀者的引導依舊是存在的。無論架上藝術品如何改變,平面藝術中的一些基本規律比如節奏感,比如畫面氛圍,依舊是不變的。因此就算是創作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家也需要把握好畫面的平衡。
關鍵詞:架上繪畫;畫面節奏;畫面氛圍
現當代,比起裝置藝術,燈光、影像藝術,架上繪畫其實并沒有去用節奏和氛圍來表達藝術情感的這一優勢。但是在作品評價的尺度已經失衡的現在,還是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用簡簡單單的一方布來讓你的心臟跳動的更鮮活。就此簡單的對五位過去和現在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分析。
席勒,這位能夠擔當起天才稱號的“年輕畫家”。他的作品很動人,不是讓人沉思,也不是讓人驚嘆,席勒的作品就是能直戳戳的扎進你的心里。席勒畫面中那激烈的節奏感是能夠讓觀者瘋狂的,仿佛那些線條和色彩想要從畫布上蹦出來,然后在你面前狂舞,他真的就是在表現自己,用藝術講述自己。這是很多傳統畫家完全無法做到的,能夠肆意的用畫筆闡述自己的內心。
席勒的畫很多母題都是他自己或者他的戀人,從母題的選擇上來說,席勒是一個很單純的畫家,沒有過多的主題繪畫,就是把重心放在畫畫本身這件事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自己所見的事物,而情感就蘊含在手中的一筆一劃中。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激烈的抒情表達,本質的繪畫藝術。席勒的作品中還有一點讓觀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對于五官的表現,非常有張力,情感的傳達非常到位。也許是受到老師克里姆特的影響,他的人物五官有種勻稱的裝飾性。很有神但又不是純粹的寫實。
巴斯奎特同樣是一位放縱肆意,英年早逝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節奏與氛圍共存的一個代表。和席勒比起來我覺得比起繪畫他更熱愛的是表現自己的不同,席勒是將自己的一切都融入了繪畫,而巴斯奎特是崇尚自由,選擇用藝術來傳達自己的不同。
藝術無非是各種看待事物的態度,藝術家就是人性的眼睛。街頭藝術也是向往自由的年輕人所對待世界的一種表達。
作為一位二戰之后的美國黑人藝術家,他在生活有著很多矛盾與掙扎,反映到他的作品上就產生了很多錯亂,夸張的符號和文字。他的作品讓我眼前一亮的就是那些復雜凌亂的“混亂的畫面”,讓人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是否也面臨著掙扎與錯亂。他的作品個性鮮明,他廣泛的使用文字和拼貼技法,并大范圍的借鑒現代文化的主題和非洲加勒比地區的文化傳統。他的其他一些作品由于受到他早年涂鴉生涯的影響,僅僅只用文字來填滿整塊畫布。巴斯奎特用這種密集的表現形式以及文字的不斷重復使用來闡述他所要表達的主題,從而達到一種混合的功能。[1]他的作品包含各種不同的表現媒介,如繪畫,素描,拼貼畫以及印刷品。
巴斯奎特的出現其實給了符號學在藝術作品中的直觀表達非常有力的力量,更多的人認識到簡單的符號在藝術品中也能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文字與線條也能構成藝術。
畫面對于觀者的情感引導是顯而易見的。以杜馬斯的作品為例,她畫面中所蘊含的困惑與抑郁實在是非常的直白。杜馬斯畫風趨向于強烈的表現主義精神,常被稱為“睿智的表現派藝術家”。[2]觀者面對杜馬斯的作品通常都會特別難受,有時候甚至會感到害怕。她通常使用粗重的線條、簡潔的筆法、幾近原色的紅、橙、藍,以及對比強烈的黑與白描繪人物的面孔和厚重的人體姿態,而且畫得很薄、極少修飾,打破所有觀念的禁忌,模糊了再現與抽象、油畫與素描之間的界線。
杜馬斯的作品從視覺角度入手做的感知分析十分有效的。她對于顏料的運用很高明,所畫的肖像面部特別薄,顏色暈染和諧也不會留下扎眼的痕跡。但是對于輪廓線依然會有些許有節奏的強調。席勒和巴斯奎特蘊含著更多的混亂與復雜,杜馬斯則明確的傳達著稍加單純的情感。她減弱了節奏的存在感,選擇了提高畫面的氛圍。
而邁克爾?卡森,比起藝術家,可能叫他畫家更合適。和前面提到的幾位藝術家相比,卡森沒有太多的強烈的情感從畫面中流露出來,是個理性的藝術家,他的重點就是如何把畫面效果處理成自己想要的結果。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畫更適合去作為案例研究。
“我喜歡一筆一筆就能在面部表情中創造出如此微妙的變化。”“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臉上和手上。”[3]他筆下的人物皮膚走筆特別流暢,并不是光滑或者油膩,就是很完整,一氣呵成的流暢感。卡森處理人物和背景的方式非常有個人特色,那種相互交融有彼此分離的感覺表現了他對于人與社會關系的看法。
卡森的油畫,強調色彩和光線的關系,筆觸充滿質感,而且充滿了復古的風格。比起線條的節奏感,卡森更擅長塊面的節奏感。他的作品中色彩塊面很整體,同時不同部分虛實拉的很開,這種處理帶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可以看出畫家在十分仔細的思考畫面的構成。
中國的藝術家毛焰則在氛圍上把握的更佳,標志性的灰調子和他的朋友托馬斯,元素簡單畫面卻又耐人尋味。他在自己的繪畫道路上一點點的丟掉了那些學院派的東西。在保證氛圍的同時,優秀的畫家畫面中一定是有很微妙的節奏變化,毛焰畫面中那些或細小或大塊的白與黑并不是空穴來風的,畫家對于自己畫面中的節奏變化的高度把握,是很多次的嘗試所積累下來的經驗。
架上繪畫的節奏和氛圍其實更多的是為情感服務,強烈的和微弱的節奏關系一定是有很不一樣的感官。作為一種平面藝術,其基本規律依舊是不變的。,當代藝術家也需要把握好畫面的平衡。藝術家應避免作品出現蒼白無力,把什么樣的節奏放到什么樣的環境中也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要認真分析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涂鴉藝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2]《當代最偉大女性藝術家杜馬斯:情緒與圖像的轉化》[OL].藝術中國,2014
[3]張卉、赫英海《美國當代頂尖畫家邁克爾·卡森油畫作品欣賞》[OL].人民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