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芬
摘要:在新經濟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中經濟創新與經濟轉型屬于其中的核心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對經濟轉型、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必須要做出相應的回應。本文首先從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面臨的挑戰入手,同時闡述了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最后總結了全文,旨在為推動我國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經濟轉型;經濟創新;經濟法;剛柔并濟;挑戰
在新經濟常態背景下,需要強化經濟轉型、經濟創新,高度集中其中的關聯性問題,開創屬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途徑,凸顯出經濟發展路徑中的核心點、關鍵點。經濟法屬于我國經濟發展連接緊密的部分,在新常態背景下,就經濟轉型、經濟創新需要及時做出回應,強化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之間的聯系。
1 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面臨的挑戰
1.1 理論層面的挑戰
新經濟常態下,在經濟創新、經濟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這類挑戰具有宏觀性、全局性的特點。就經濟法實務領域中,對經濟創新、經濟轉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理論層面的挑戰主要包括:第一,經濟轉型、經濟創新,在經濟法的基礎上對價值、理念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針對其中的各類問題,需要做出明確的回應。第二,對經濟功能的影響與挑戰,基于經濟法功能的基礎上,需要從各個層面入手,強化掌握與理解,科學處理各類新需求、新挑戰。第三,經濟法理論闡述,從實踐層面出發闡述經濟法理論,明確其中的各類核心問題。在實際工作開展中,一旦難以將理論價值與意義凸顯出來,將會帶來各類新問題、新挑戰。
1.2 法律制度的挑戰
經濟轉型、創新過程中,面臨的是全方位、多領域的挑戰現狀。需要始終將經濟法律制度貫穿其中,經濟制度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第一,對互聯網經濟、法律制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創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想要實現我國經濟的順利轉型,必須要不斷擴展經濟法的適用空間。第二,農村經濟改革對經濟法律制度的挑戰,自21世紀開始,我國對農村經濟的改革與轉型力度不斷加劇,使得我國農業社會逐漸朝著社會轉型。第三,國有企業改革對經濟法律制度的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與創新,針對各類長期遺留問題,需要采取全方位的突破措施。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諸多的經濟問題對我國經濟法律制度提出了全球的挑戰。第四,貿易區的建設對經濟法律制度帶來了挑戰,在市場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建設貿易區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工作的有序開展,這也是經濟創新的重要環節、在國際貿易中,經濟創新在金融、財稅等領域均有所凸顯。貿易區的建設就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屬于一項重大型事件,如何配套相應的法律法規,是經濟法應用中面臨的又一問題。
1.3 法律屬性的挑戰
在新經濟常態下,就經濟創新、經濟法提出多樣化的挑戰,從根源上可追溯到法律屬性的挑戰,這里的挑戰屬于深層次挑戰,主要包括:第一,就當前我國整個法律制度基本屬性而言,“剛性”屬于關鍵性因素,為經濟法的實施與應用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第二,制約著經濟創新與經濟轉型,使得法律制度較為落后,這也是影響當前經濟轉型、創新的主要因素。由于立法預測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前瞻性很難滿足經濟轉型與經濟創新。在經濟創新中,很難預制創新情況、立法的前瞻性不強。
3 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
3.1 建設長效機制
經濟法的“剛柔并濟”理論,必須要綜合考慮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經濟創新需求,科學處理其中的各類挑戰,深入研究經濟法理論。我國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特色,構建經濟法的“剛柔并濟”體系,同時配備相應的長效機制。
3.1.1 構建立法層面的“剛柔并濟”機制
當前經濟轉型與經濟創新中,最大的挑戰在于經濟法內的剛性、滯后性。想要構建的長效的經濟法“剛柔并濟”運行機制,需要從立法層面出發,掌握經“剛柔并濟”原理,明確經濟法“剛柔并濟”應用中的差異性。
3.1.2 構建司法層面的“剛柔并濟”機制
構建經濟法、司法層面的“剛柔并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司法本身屬于一項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司法環節產生的問題。當前普遍存在著司法環節缺失的現象,構建經濟法、司法“剛柔并濟”機制,就整個經濟法“剛柔并濟”機制構建,有很大的特殊性意義。
3.1.3 構建執法層面的“剛柔并濟”機制
法律是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在經濟法執法過程中,需要構建切實有效的經濟法“剛柔并濟”機制,且還是將經濟法“剛柔并濟”作用與意義發揮出來。經濟法“剛柔并濟”機制要基于其含義的基礎上,明確其中的各類要求,逐步規范市場、政府之間的關系,強調經濟法的執行,充分均衡其中的“剛”、“柔”,現實生活內的各種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總而言之,經濟法、執法層面的“剛柔并濟”機制構建,在整個經濟法“剛柔并濟”長效機制內屬于核心內容。
3.1.4 構建經濟法“剛柔并濟”體系
經濟法“剛柔并濟”體系能夠為各類經濟實踐活動提供依據,在新經濟常態背景下,針對各類出現的問題可深入深入、總結理論。結合實踐經驗,通過調研、觀察,能夠初步總結出經濟法“剛柔并濟”基本原理。由于經濟法“剛柔并濟”體系具有經濟、法制哲學意義,涵蓋領域也在不斷擴展。在多元化時代背景下,需要逐步完善經濟法“剛柔并濟”機制,創建長效運行機制,為各類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撐。
3.2 經濟法“剛柔并濟”差異化
經濟法“剛柔并濟”差異化指的是,經濟法“剛柔并濟”內的“剛”、“柔”,兩者間的均衡性與差異性。在不同的經濟領域內,經濟法“剛柔并濟”適用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征與性質。隨著現實生活的不斷變化,經濟法“剛柔并濟”在實際應用中,具備十分顯著的差異化特點。只有精準掌握經濟法“剛柔并濟”的內涵,才可實現經濟轉型、經濟創新,針對經濟發展內的各類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從經濟法的各個領域出發,在經濟法“剛柔并濟”應用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財務稅收領域在經濟法背景下,更加偏向于“剛”。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使得財務稅收具備很強的公共性特點。金融法領域中,側重于經濟法“剛柔并濟”內的“柔”。在上述劃分中,不管是財稅領域還是金融領域,在具體應用中,均需要綜合考慮“差異性”問題。簡單而言,就一般金融業務的監管,不僅要將其中的“柔”凸顯出來,在金融風險控制上,還要將“剛”凸顯出來。總而言之,經濟法“剛柔并濟”差異化適用,在新經濟常態下,可有效回應經濟轉型、經濟創新。
3.3 經濟法“剛柔并濟”體系
在新經濟常態下,就經濟轉型、經濟創新,我國相關部門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這對經濟法會造成一定的危機。經濟法部門本身具備現代化特點,針對各類挑戰與沖擊,可有效采取處理手段,強化經濟法“剛柔并濟”戰略的應用。不管何種理論,均會擁有時代回應,隨著時代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變遷,使得經濟法不斷創新、完善、改革。在整個法學理論中,經濟法理論均占據著有利地位。在各項工作開展中,需要強化經濟理論、經濟實踐兩者的有效結合、密切聯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轉型屬于時代發展必然趨勢,只有實現經濟、文化、社會、法制、政治等方面的轉型,才可為后期的創新奠定基礎。經濟、制度、法制、科技、文化創新,就時代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與意義。經濟法的作用是直接應用在經濟領域中,本身具備很強的法律性。在新常態下,經濟法需要“剛柔并濟”,就其中的各類問題詳細梳理、深入分析,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肖京.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J].經濟導刊,2017,22(05):60-65.
[2]肖京.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J].法學論壇,2017,32(01):90-98.
[3]曹勝亮.社會轉型視閾下經濟法價值的實現理路研究[J].政法論叢,2016,10(03):137-146.
[4]余君山.轉型社會背景下經濟法的功能異位及其作用維度研究[D].中南大學,2015,18(03):60-62.
[5]陳云良.中國經濟法的道路與模式:轉型國家經濟法[D].中南大學,2016,22(04):25-33.
[6]周子愈.轉型時期經濟法與行政法關系的定位與重構[D].山東大學,2015,17(10):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