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結合實際,重點闡述了現澆混凝土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
關鍵詞:現澆混凝土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
后澆帶按作用可分為三種:用于解決高層主體與低層裙房的差異沉降者,稱為后澆沉降帶;用于解決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者,稱為后澆收縮帶;用于解決混凝土溫度應力者,稱為后澆溫度帶。后澆帶一般可同時考慮幾種作用,但終究是臨時性的措施,待將該處混凝土補齊后,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施工也有特點。
為了克服因溫度、收縮而可能產生有害裂縫,在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設置后澆帶。經一定時效后,再進行后澆封閉,形成整體結構。由于結構有后澆帶連成整體,因此后澆帶施工的質量與結構質量休戚相關。后澆帶處往往斷面大,鋼筋密集,模板支設難度大,特別是雜物垃圾容易落入,清理十分困難,若清理不徹底將會影響結構質量。根據筆者體會,將現澆混凝土結構中后澆帶的施工方法做一介紹。
1 使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高低結構的高層住宅、公共建筑及超長結構的現澆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后澆帶的施工,其它有特殊要求結構中的后澆帶施工可參照本方法。
3 施工后澆帶的做法
一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這樣回填后場地平整,便于上部結構施工。對于上部結構,無論是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同時施工,還是先施工高層,后施工低層,同樣要按施工圖預留施工后澆帶。
對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澆帶,待主樓與裙房主體完工后(有條件時再推遲一些時間),再用微膨脹混凝土將它澆筑起來,使兩側地梁、上部梁和板連接成一個整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高層與低層的差異沉降放過一部分,因為高層主樓完成后,一般情況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終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這時再補齊施工后澆帶混凝土,二者差異沉降量就較小一些,這部分差異沉降引起結構內力,可由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結構承擔。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宜在主體結構完工兩個月后澆筑混凝土,這時估計混凝土收縮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變形縫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彎矩雖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澆帶處,混凝土雖為后澆,但鋼筋不能斷。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澆帶的配筋,應能承擔由澆筑混凝土成為整體后的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內力,一般可按差異沉降變形反算為內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強。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1000mm為宜。
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又有多種形式,可根據結構斷面企口確定。
4 施工要點
4.1 后澆帶混凝土中使用的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品種,應根據工程性質和現場施工條件選擇,丙事先通過試驗確定摻入量。
4.2 所有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必須具有出場合格證及產品技術資料,并符合相應技術標準和設計要求。
4.3 微膨脹劑的摻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因此,其稱量應由專人負責,允許誤差一般為摻入量的±2%。
4.4 混凝土應攪拌均勻,否則會產生局部過大或過小的膨脹,影響混凝土質量。所以應對摻微膨脹劑的混凝土攪拌時間適當延長。
4.5 后澆帶混凝土應密實,與先澆搗的混凝土連接應牢固,受力后不應出現裂縫。
4.6 在預應力結構中,后澆帶內的非預應力筋必須為預應力筋的錨固、張拉等留出必要空間。
4.7 預應力結構中的后澆帶內有非預應力筋、預應力筋、錨具、各種管線等,此處的后澆帶混凝土澆搗時,應高度注意其密實度。
4.8 地下室底板中后澆帶內的施工縫應設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間,形狀為“U”字型。
4.9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采取帶模保溫保濕條件下的養護,應按規范規定,澆水養護時間一般混凝土不得少于7d,摻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10 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如有抗滲要求,還應按規范規定制作抗滲試塊。
5 后澆帶施工的一些問題
后澆帶兩側的隔斷做法:后澆帶兩側宜采用鋼筋支架鋼絲網或單層鋼板網隔斷,鋼筋支架的鋼筋直徑及間距設置視構件斷面大小而定,以支撐穩定為原則,鋼絲網的網眼一般不宜過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時跑漿,如網眼偏大,可在網外粘貼一層塑料薄膜,并支擋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時的壓力,并保證不跑漿,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鋼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鋼絲網則留在后澆帶兩側,即永久留在后澆帶內。
5.1 采取措施確保后澆帶處鋼筋的準確位置
后澆帶一般預留700-1000mm,常用者為800mm寬,是考慮施工操作的需要,鋼筋應保證準確位置而連續不斷,對于板,單層鋼筋下應設置墊塊,雙層鋼筋應設置支架,對于梁,底部鋼筋亦應加墊塊,上部鋼筋一般直徑較大,可不用支架,但應注意的事在后澆帶部位應設馬道通過,不應直接踩鋼筋。
5.2 后澆帶補齊混凝土后的整體連接問題
采用鋼筋支架鋼絲網隔斷,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應局部干硬一些,即水灰比小一些,既保證振搗密實,又不跑漿,使側面混凝土強度和其它混凝土一致。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后澆帶處側面混凝土鑿毛,清刷干凈,底部碎屑清除徹底。
5.3 后澆帶灌注混凝土的時間問題
當高層采用天然地基,或以摩擦為主的樁基時,由于高層沉降量較大,應待高層主體結構完成后,再澆筑后澆帶;當高層主樓基礎座在卵石層或基巖上,或以端承樁為主的摩擦樁時,由于高層沉降量較小,可根據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確定在高層主體結構施工到一定高度時,灌注后澆帶。
5.4 后澆收縮帶,后澆溫度帶灌注混凝土的時間問題
前述后澆帶主要是指后澆沉降帶,或者同時也是收縮帶貨溫度帶,即同時起到三種作用。如果后澆收縮帶單獨設置,則灌注混凝土的時間宜在設帶后的兩個月之后,這樣估計可以完成混凝土收縮的60%以上,如確有困難時也不宜少于一個月;如果后澆溫度帶單獨設置,則灌注混凝土時間宜選擇在溫度較低時,不要在熱天補齊冷天留下來的后澆溫度帶。
6 質量要求
后澆帶施工時模板應支撐安裝牢固,鋼筋進行清理整形,施工質量應滿足鋼筋混凝土設計和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以保證混凝土密實無裂縫。
7 效益分析
通過設置后澆帶,使大體積混凝土可以分塊施工,采用以上施工方法處理后澆帶,在保證了施工工期的同時也保證了施工質量。由于不設永久性沉降縫,簡化了建筑結構設計,提高了建筑物的整體性,同時也減少了滲漏水的因素。完全符合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的要求。
8 結束語
鑒于后澆帶的范圍日益廣泛,不僅用于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處,對于超長的多層或高層框架結構,雖不存在差異沉降問題,但為解決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或混凝土的收縮應力,也采用后澆收縮帶或后澆溫度帶,因此,后澆帶的施工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后澆帶應按設計要求預留,一定要留企口縫,并按規定時間灌注混凝土,灌注前應將表面清理干凈,將鋼筋加以整理或施焊,然后澆注早強、無收縮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或膨脹混凝土,澆注后加強養護。施工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監督與檢查,以確保后澆帶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