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純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涉及著名商標制度的地方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專項清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地方立法不應再為著名商標評比認定提供依據”,要求“對本地方涉及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制度的地方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一次專項清理,適時廢止”。
而在去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也曾將《對有關著名商標制度地方性法規的研究意見》印送多地人民政府,請各地政府部門對有關著名商標制度的地方性法規進行清理。《意見》認為,著名商標政府認定制度在操作過程中帶來了一些弊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地方著名商標制度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要求不符,繼續保留地方著名商標制度,弊大于利。地方立法不應再為著名商標評比認定提供依據,對有關著名商標制度的地方性法規,應當予以清理。

2018年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廢止《山東省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辦法》,而在此前的幾個月間,重慶市、成都市、杭州市、福建省、江西省、海南省、內蒙古自治區、上海市、南京市等地的人民政府也都先后作出了廢止政府對于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的決定。也有部分省份尚未正式宣布廢除相關文件,但是已經停止了最近一年的著名商標認定工作。例如,四川省工商局商標分局的工作人員稱,今年將不再進行著名商標的評選。
相關人士認為,各地政府響應號召,專項清理關于著名商標認證保護制度的規范性文件,取締對著名商標的政府認定,體現了政府職能回歸本位,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精神。
“最近接連多個有關著名商標評定的地方性規范文件被廢止,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市場自由競爭,轉變市場職能。著名商標政府認定制度已經沿用多年,其弊端越發凸顯。”曾經代理邁克爾·喬丹及新百倫等商標侵權案件的高國征律師說。
一直以來,由政府認定著名商標的做法比較普遍,很多省市都有類似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等政府公開信息可查的著名商標相關文件,就涵蓋了江蘇省、山西省、浙江省、安徽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等23個省、市、自治區。一般來說,著名商標的有效期為3年,在此間將享有一系列權利和優惠,比如,部分地方規范性文件規定,政府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實施商標戰略,培育和發展著名商標,對被認定為“著名商標”的商標注冊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等。
雖然各地對“著名商標”都制定了大同小異的認定標準,但實際操作中,評審過程并不公開透明,企業對于這些標準往往無所適從。例如,廣東當地的一家商標代理機構工作人員稱,衡量一家企業能否被認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主要取決于兩個指標:首先是年納稅額是否達到300萬元,其次是否在中央電視臺投放過廣告,只要滿足這兩點,就“基本都能過”。這與《廣東省著名商標認定和管理規定》的條文出入較大,符合《規定》標準的企業未必能獲得“著名商標”,而實際評選出的“著名商標”也未必能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
著名商標的認定,往往采取企業主動申報,由地方行政機關批準認定的模式,這在實踐中滋生了地方保護主義與權力尋租的空間。例如,原煙臺市工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分管商標廣告的副局長曹高山為企業在申報山東省著名商標過程中提供幫助,前后收受賄賂共計188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原廣東省中山市工商局商標廣告管理科科長鄭嘉寧收受多家知名企業賄賂款,為企業獲取馳名商標、著名商標,被判有期徒刑5年;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違規操作,把注冊年限不滿三年、多次因質量問題被處罰的奧凱公司商標認定為陜西省著名商標,給多地地鐵埋下安全隱患。
著名商標保護制度運行之初,對鼓勵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由政府背書的“著名商標”所享有的特權和地方保護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例如,很多“著名商標”都要求申請人是該行政區域內依法設立的法人,或者戶籍在該行政區域內,并且被評為著名商標后,企業可以在招投標等方面得到保護和獎勵。還有的地方政府采購,將是否為著名商標作為重要指標,著名商標可以加分,或者只有著名商標才可以參與招投標,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對“著名商標”給予現金獎勵。
“在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時期,著名商標制度的確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但現在經濟和商標法律體系已經十分成熟,由政府背書的著名商標制度反而扭曲了企業自由競爭,不利于充分發揮市場的調配作用,著名商標制度到了退出歷史舞臺之時。”高國征說。
代理的案件曾五次入選最高法院“年度知識產權典型案例”的資深知產律師董巍認為,從商標法律的本身來講,商標權固然有公權力調節、規范市場的屬性,但是商標品牌價值大小是由市場來選擇判斷的,其中的商譽是由消費者的認知所凝聚的,這屬于私權的范疇。“著名商標”的認定體現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模糊了公權和私權的界限,本應由市場選擇和決定的,還是應該讓其回歸市場本身。此外,由政府對“著名商標”進行認定和特殊保護,存在著利用政府公信力為企業背書、對市場主體有選擇地給予支持、扭曲市場公平競爭關系等問題,在操作過程中也容易滋生腐敗。
“必須承認,政府主導的初衷是好的,然而,行業評優評獎帶來了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的干擾也是有目共睹,某些企業將‘著名商標’夸大宣傳,利用政府加持的光環謀求不當利益之風漸盛。”董巍稱。
“市場才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應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虎說。
由于商標持有人負有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的義務,消費者的利益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均要通過公平的市場來得以體現,因此,既要保護商標私權,也要保護消費者利益,這種平衡正是政府管理職能的體現。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并非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等。總之,只有將“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才能推動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