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曉嘉

圖 / 美麗石堰坪村夏季風光(全建國 攝)
6月8日大清早,天邊剛露出一抹魚肚白,湖南省西北部一個寂靜的山村頓時熱鬧起來。
流水潺潺繞村而過,古老的風車像張開的翅膀迎風轉動,不時有村民趕著自家的耕牛晃悠悠地從田埂上走過,水田里有不少村民趁著清涼正在扯秧苗,這里的一切顯得如此賞心悅目且富有詩情畫意,身臨其境猶如置身世外桃源。
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東南部,因為四面環山,形似盆地,恰如堰塘,山間還有大量石壁,得名石堰坪。這里古木參天,植被完好,環境優美,村落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家民俗風情濃郁,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原始的土家部落之一。
“呀呀呀得兒喂,吊腳樓上盤歌起,文化保護碩果累,看山望水尋鄉愁,美麗山村游人迷……”
“永定區創建好家庭實施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活動啟動暨蘇木綽千人“糊倉”文化節在石堰坪村激情開啟……
一臺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民俗大戲火熱上演,《揚叉舞》《蓑衣舞》《草龍燈》《好家風現代小陽戲》等精彩節目,將蘇木綽農耕文明、民風民俗、家教家風、土家非遺等民俗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
田坎上密密麻麻擠滿了人。“開秧門嘍!”水田一角,土家法師祭土神,搖銅鈴,敬天地,開秧門。
水田里,88歲的老農全如階邊耙田邊吆喝,泥水四濺;幾十名村民挑著高系撮箕,穿梭在田坎水田間,把牛糞勻灑在水田里;田坎上,挑秧、拋秧、甩秧、打秧,忙成一片。
一時,鼓聲陣陣。200多名插秧好手撲進水田,爭先恐后插起秧來,生怕被“關豬籠”,秧越插越滿。突然,一坨稀泥巴落在了一位村民的頭上,頓時,糊泥巴“大戰”打響。你一坨泥,他一捧水……瞬間,“糊倉”進入高潮,水田成了瘋狂的“戰場”。
“第一次體驗到了農耕的樂趣,感受到了中國山村別樣的民俗風情。下次帶更多的朋友來這里體驗‘糊倉’,我愛石堰坪。”全身糊滿泥巴的德國女孩斯達夫尼從水田里跑上岸來。
該村現居住土家族696人,共有34個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全”姓,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600多年前,在明朝初年的大移民中,石堰坪村的先祖從江西一路西行,進入湖南扎根于此。最初的石堰坪缺少耕地,勤勞的村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最終生存下來。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土地所賦予的安定與富足,也在豐收與歉收中深深地體會到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才會得到土地的回饋。于是勤耕勞作成為石堰坪人與土地打交道的方式,也成為石堰坪先祖們留給后世最豐厚的財富。
“勤儉生富貴,懶惰出貧窮”這句來自土家人辛勤勞作的生存智慧,被全氏祖先們用文字的方式記錄在《全氏族譜》中。族譜家訓中,以勞作為要義的“重農桑”被列在前列,對重農桑的解釋詳細到山地和平地種植什么作物,并對勤懇勞作有著具體的要求描述。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辛勤耕作是石堰坪村人對生存的最基本的訴求,而他們對勤懇更深刻的理解便是勤奮讀書。勤耕與勉讀被視為全村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是整個村莊及整個家族得以延續的基礎。”扎根本土30多年的王家坪鎮文化站長李炎雄對該村“耕讀傳家”的好家風不勝點贊。
“凡未到勞動的年齡,都應該立志于青云之上,勤心于黃卷之中。”王家坪鎮傳統村落專干、全氏后人全建國向筆者解說《全氏族譜》中有關家訓家規的記載。“自古民風皆勤儉,全氏先人在族譜中專門列出‘訓子弟、孝父母、和兄弟、勤勉讀、尚儉節’等家規,要求后世子孫做到體勤、勉讀、孝順、節儉、和睦,鼓勵后人學有所長,增長見識,勵志成才,報效國家。”
“承先祖遺訓唯忠唯孝,教后代正路曰讀曰耕”……石堰坪村隨處可見的家風家訓牌匾,隨時可感受到的勤耕勉讀、親孝禮儀和社稷家國的觀念,不僅存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核精神,而且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

圖 / 土家“草龍燈”舞蹈
雖然石堰坪沒有出過文學巨匠、名垂千古之人,但是在勤耕勉讀的祖訓下歷代都有從土家山寨走出的功成學子。抗戰期間,賈家坪組的全寶玉、全美玉棄筆從戎考上黃埔軍校,而后跟隨賀龍參加革命報效祖國。
國家女子體操隊隊長商春松出生于該村賈家坪組,從小古靈精怪的她像個男孩子,愛跑、愛跳、愛爬山。她7歲正式學習體操,2006年因成績出色被選拔進湖南省體操隊,2010年進入國家隊,2013年獲得全運會自由操冠軍。
一個山村的土家小阿妹憑著好學、勤勉、堅毅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商春松對自己節儉到幾乎“吝嗇”,舍不得給自己花錢,平時基本穿運動服,工資卡一直交給媽媽保管。
“她平時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錢,但對家人恰恰相反,每次出國比賽訓練,她都會給家人買衣服、帶禮物,并用自己攢下來的錢,為哥哥在長沙付了婚房的首付款。”商春松母親黃友蓮談起女兒由衷地贊道。
村民全子亞的雙胞胎女兒,一個清華博士,一個四川大學畢業。全宏堯之子全昱東留學加拿大從事醫學研究。全少平之子全洪松大學畢業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務員。從村里走出的處級以上干部有8人,大中專生有77人,其中博士2人,研究生5人。
“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堰坪古建筑群”等8項國家級和“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原生態古村落”“湖南省經典文化村”等6項省級榮譽紛至沓來。
今天的石堰坪村,85歲以上的老人達25位,大多都還能下地勞作。勤勞的村民不僅因長年的勞動收獲健康,山村也因原生態和古樸美景吸引國內外游人而發家致富。由一村及一地,今年1至5月,王家坪鎮接待國內外游客達26萬人次,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2900多萬元。
“記得第一次走進石堰坪村,只聽吊腳樓前書聲瑯瑯,風雨橋上山歌齊飛。我既感慨于雜姓村民同居一吊腳樓的盛世和諧,更感慨于石堰坪先祖‘耕讀傳家’家風家訓的淵源流傳。‘勤儉生富貴,懶惰出貧窮。’正是無數像石堰坪村這樣的中國傳統村落經過世代相繼的身體力行和忠實堅守,使得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傳承、發揚和創新。”永定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蘇振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