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清 郭文玲

圖 / 姚希賢,首屆全國名中醫,首屆中華國醫名師,全國百名優秀醫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六、七屆政協常委,河北醫大二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導、全國名老中醫高徒導師,河北省中醫院特聘專家,從事中醫、西醫臨床和研究60多年,提出完善“中國醫學”體系主張。創建河北省第一個臨床醫學博士授權點,帶出博士、碩士研究生及中醫高徒48人。
自晚清海禁大開以來,中、西醫之間的爭論,便成為中西文化之爭的標志。一個多世紀過去,中醫存廢筆墨口水戰、中西醫沖突已塵埃落定,喜見國家確立“中西醫并重”,支持中醫的大政方針已定,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位深諳儒家學說的教授,用自己六十多載的從醫經歷,發表了他的見解:“治病救人才是醫學發展的硬道理”。為此,在學術思想上,他主張中西醫并重,并提出中西醫結合創建集中西醫精粹的“中國醫學”概念,主張中西醫結合完善“中國醫學”體系,在診斷上主張“辨病與辨癥相結合”,治療中主張“適中則中、宜西則西、兩醫結合治療效佳者則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消化病尤其是慢性肝病、慢性胃腸病的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和豐碩的成果。從醫六十多載,他治療各種疾病10萬多人次,搶救危重患者1000余人,獲得了一系列國家榮譽,獲得國內外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兩次院士候選人提名、兩次國醫大師提名……他就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姚希賢教授。
這位90歲高齡的名中醫,無數耀眼的光環并未讓他滋生出咄咄逼人的傲氣,六十多載的懸壺濟世,知識的清泉里浸泡的人生,滄桑歲月里沉淀的從容與寧靜,透出知性厚重卻又氣韻翩然的道骨仙風,他深邃的目光盡掃含靈之苦,慈善的笑容溫暖人間寒涼。
1929年,姚希賢出生于河北衡水的一個貧苦農家,十幾歲時,父親被迫進京謀生,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因勞累過度身患腰疾,身為中醫的叔叔手到病除使他感到了中醫的神奇!他求叔叔收他為徒,叔叔深知從醫者的風險與艱辛。“不行!”他遭到了叔叔斬釘截鐵地拒絕。
1941年,日寇的鐵蹄踐踏著國土,鮮血、病痛困擾著中華大地,姚希賢不甘于“東亞病夫”的屈辱,他眼睜睜地看著鄉親們困于戰亂與病痛,年幼的弟弟、妹妹因病相繼離世,刀割手足的疼痛讓他肝腸寸斷!叔叔不忍再次拒絕這個小小少年“寒門立雪”的學醫執拗,帶他進入中醫啟蒙。
1942年,戰亂中他們舉家遷往北京。因父親患病導致家貧如洗,姚希賢堅持半工半讀來養家、讀書、學醫。他賣肥皂、做木匠、當家教,擠時間主動到名醫孫瑾廣的門診做雜活,耳濡目染老師的診病方法。慧眼識才的孫老師,破例為他講解疑難問題,他走進了中醫的繽紛世界。
1950年,姚希賢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河北醫學院。他感恩國家的全額資助,目不窺園、殫精竭慮,牢固掌握西方醫學各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選修中醫學,立志把西方醫藥學和祖國中醫學融合在一起,兼容并蓄,用兩條腿走出治病救人的道路!
姚希賢大學畢業后成為河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的一名醫生。三年困難時期,肝炎患者增多,骨瘦如柴、腹大若鼓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用單純的西醫治療并未收到良好的療效。他虛心求教多位名中醫,潛心研究、調整中醫組方,親自煎煮品嘗,結合國外腹水回收的先進療法,反復摸索中西醫結合的最佳療效,并成立了肝炎門診,使不少患者病情好轉,在這條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炎的最佳路徑中,他找到了信心。
1969年夏天,姚希賢到河北邯鄲永年的城關鎮下鄉,當地每天都有大批患乙型腦炎的孩子被送往這里的衛生院。當時對這種蟲媒感染的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療法,僅采用相應的西醫支持療法,療效欠佳,幾乎每天都有十來個孩子在無奈中逝去。悲痛之余他果斷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夜以繼日奮戰,擋住了死神的魔爪,挽救了一個個患兒的生命。
職業生涯里,他從不完全依賴檢測儀器。堅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把中醫的“望”“聞”“問”“切”與西醫的“視”“觸”“叩”“聽”相結合,深入進行綜合臨床分析。他始終以“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為座右銘,查房、門診、會診、授課、講學……忙碌中篤定前行。“患者至上”成為他職業生涯的道德準則。尤其對遠道而來的農村患者,更有著血脈里的惻隱。他給予病人的首先是“心”,其次才是藥。
姚希賢教授是一位深諳傳統文化智慧的學者,以系統思維,辨證施治。從1986年他創建河北省第一個中西醫結合消化病研究室,到1998年創建擁有八個實驗室的消化病研究所,獲得河北省第一個臨床醫學博士授權點,為醫學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

圖 / 姚希賢教授為患者把脈診病
他的眼睛始終盯著世界醫學的前沿陣地,為培養尖端人才,與國際前沿接軌,搭起通往云端的人梯。言傳身教中鼓勵學生創新思考,引導學生進入國際前沿的學術討論與研究,指點迷津的同時,給予他們親人般的期望與鼓舞;他是一位慈祥的長者,于點點滴滴中滲透“大醫修養”中“德業相濟、患者至上”的理念。姚希賢培養碩士、博士及中西醫結合高徒48人,建立起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醫療、教學和科研梯隊,使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科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碩士、博士授權點以及培養中西醫結合多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
病毒性肝炎極易發展成慢性肝病,從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發生癌變。他決心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攻克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這個難題。經過反復實驗和深入梳理,最終聚焦于一個結點——“瘀血!”像撥開了重重黑云迷霧,看到了裂隙中透下的一縷陽光。姚希賢教授以“瘀血”立論,進一步深入研究研制出“益肝沖劑”投放市場,該成果獲中華中醫藥科學技術二等獎。1988年他在此基礎上研制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益肝康”并出版專著《肝纖維化的基礎與臨床》。
此外,他針對泄瀉、疫毒痢、臌脹大出血等癥,在國內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并撰寫《急性消化病》一書,開創了我國對急性消化病的診治研究。
姚希賢發表學術論文210余篇,被國際刊物SCI收錄11篇,其中介紹中國肝硬化研究最新進展的文章刊登在著名的世界腸胃病學雜志開篇的位置上,被《美國化學文摘》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各收錄112與81篇。
出版十余部醫學專著,集中西醫精粹的《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一書首發式,受到600多名到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大幅度地推進了中醫學發展。
他對慢性胃病尤其是慢性肝炎(病)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特殊貢獻,2000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貢獻獎,被世界腸胃病學會(OMGE)接納為會員。
九十度春秋,他的一生都在奮力劃船,用中西醫的雙槳擺渡生命,將無數患者送往健康的彼岸。寒門走出的青年才俊,彈指一揮間鬢已成霜。他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年齡,鍵盤悉索,嫻熟靈活的指尖下依然流淌著病理方程的解析。他的生命屬于患者,他把自己的每一分鐘都活成了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