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凡爾賽宮不是一般的王宮,它渾身上下都講述著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一個家族未盡的故事,凡爾賽宮濃縮和見證了巴黎乃至法國一段極為關鍵的歷史。
法國的歷史,很大程度聚焦在“路易家族”的興衰史上。100年的凡爾賽宮迎候著它的三位新主人:野心勃勃、建立專制集權盛世的路易十四;昏庸無度、坐吃山空、戰敗失利而迅速衰落的路易十五;在頹勢中試圖改革和重振、開明卻又軟弱、最終被自己參與革新局面失控而斷送的路易十六。
路易十四在位的時代(1643—1715年),與康熙時代(1662—1722年)有著驚人的重合。他們年齡相當,童年命運類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一個上朝執政72年,一個君臨天下60年。

凡爾賽宮在巴黎西南22公里一個名叫凡爾賽的小鎮上。巴黎宛若一個旅游博物館,世界各種奇異珍品都會讓每個前來到此的人眼花繚亂。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來到巴黎的,大都是奔著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和塞納河等世界頂尖級景點的。相對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而言,凡爾賽宮似乎要稍顯遜色。
法國最后的統治王朝是大名鼎鼎的波旁王朝。封建王朝都是家族承襲制,所以從1589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整整200年的波旁王朝,就是在這個波旁家族里代代相傳,子承父業的。
波旁王朝的開端是亨利四世,他的王位傳給了他幼小的長子——路易十三。再往下,就是法國大革命前最后的三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了。
最為輝煌的應該定格在路易十四那個朝代。凡爾賽宮原系路易十三游獵的一個莊園,在路易十四時期得以“重用”。始建于1661年,前后費時50年,動用數萬名工人,建筑師也是不停地更換。安德烈·勒諾特爾負責園林設計,他的設計規模大大超過了原有的莊園范圍,整個園林占地10公頃。
凡爾賽宮的正宮是南北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殿外觀宏偉壯麗,內部的陳設和裝飾則更富有藝術魅力。500多間大小殿堂處處金碧輝煌,堪稱豪華蓋世。
裝飾是以雕刻、巨幅油畫和掛毯組合而成,再配置造型精巧、工藝絕佳的家具。一些廳堂還陳列著世界級的藝術品,其中也有中國的古代瓷器。宮中大廳的面壁上端刻著許多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精巧而優美,宮殿內部裝潢考究,墻壁與柱子都是以各色大理石再鑲金嵌玉制作而成。天花板是用金漆做的彩繪,再加以各種裝飾用的貝殼或花飾及錯綜復雜的曲線,都讓前來的游人產生豪華奢靡和富麗奇巧之感。
凡爾賽宮的廣場上,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那尊青銅雕像——路易十四騎在高頭大馬上作揮斥敵軍狀。無疑,這里是游客留影率最高的“背景”。
在巴黎,到處都可看到這熟悉而又蓬松著一頭深色卷發的身影。
凡爾賽宮廣場地面,還是香舍麗榭大街式的那種“歐洲式”老磚。老磚的鋪設十分講究,這些老磚都是豎起來栽在地里的,一塊一塊相依在一起頗為結實,雖歷經若干朝代但都沒有風化或變形。
嚴格來說,凡爾賽宮的外表顯得有幾分樸實無華。今天的凡爾賽宮,只對游客開放很小的一部分。其中有國王的臥室,國王與大臣們一起翩翩起舞的鏡廊,還有王后的寢室。據說“大革命”過后,這里的物什幾乎被洗劫一空,后來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便依照原有的風貌復制了王室的物什。
凡爾賽宮在全盛時期,宮內外有兩萬人之多,單是皇宮本身就可以容納近五千人。
五歲便登基做國王的路易十四,其時朝廷中有諸多長輩和大臣明爭暗斗,各種朝臣間的勾心斗角或爾虞我詐舉目皆是。日漸成人的路易十四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恨透了當時令他窒息的王宮所在地——盧浮宮,于是便發誓遷宮至凡爾賽這個野獸時常出沒的偏僻之地。
宮廷一搬至凡爾賽,貴族們不得已便紛紛遷徙此地。這也標明了權力的均衡被打破。貴族在離開甚至在逐步失去自己過往的盛世,失去他們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實力,開始越來越多地依附于君權。在這個時候,誰還能指望他們繼續履行一個朝代的機制而有效地去制約王權?
由于凡爾賽遠離市中心,當時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有路易十四親自“侍候”著,這些重臣難有膽量和精力再重返自己的府邸“走后門”“拉關系”“結朋黨”“排異己”。
徜徉凡爾賽宮,凝視著皇家花園,我的頭腦里始終將它與北京的紫禁城作比,從政治規格到歷史環境,還有其主人的命運,都有著驚人的類似。
一眼望去,看著郁郁蔥蔥的一片,我腦海始終縈繞著一個問題:“偌大一個王宮,竟沒有一道高墻,路易家族的安全是怎樣得以保證的?”這也與紫禁城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不由想到作家徐遲老先生曾拿凡爾賽宮與故宮作有趣的對比,我認為是極其有道理的。在故宮,除了從圍在圍墻里的假山、花木、盆景后面的“御花園”可找到花草植物之外,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到太和殿前的太和門,一道道大門小門側門重門深鎖,直到神武門,在其“中軸線”上,你根本找不到一棵樹木和令人心儀的花草。凡爾賽宮和園林所占面積不亞于紫禁城那般大小,然其宮殿建筑面積只占整個面積的極少部分,其余全是滿眼碧綠的“法國園林”。
徐遲認為,這不是北方特殊天氣所致,也不是皇帝大臣們不喜歡花木,關鍵是“怕”字思想在作祟。他們怕這些花叢中隱藏著刺客和謀反之士,他們怕自己的江山就這樣輕易易主。
于是乎,從威嚴的“三大殿”極目遠眺,視野所至,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于是乎,一條條長巷替代花園隔開了無數后宮深庭;于是乎,一垛垛城墻圍墻又高又深,又厚又密,不要說庶民百姓,就是宮中大臣也難辨方向東西。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奇特的現象。東方的宮殿是封閉的、晦隱的和內向的,而西方的宮廷特別是它的園林卻是開放的、明朗的和外向的。
17世紀的法國是西方歷史上君主制度空前強大的時期,文藝復興使人們重新發現了自身的完美和思想的力量,確立起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17世紀下半葉,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
那些高大的法國式窗戶與纖細的愛奧尼柱式相結合,使得整條立面有如一排透明的結構。諾伯格·舒爾茲曾認為,凡爾賽宮殿由此具有了玻璃房屋的特征,成為聯系哥特時期的透明結構和19世紀鋼結構玻璃建筑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