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訓超
坐在幼兒園小凳子上的男人,身材瘦小,但是目光堅毅,沒有畏縮。這是筆者2月28日,走近他的時候所見。
這個目光堅毅的男人,叫做楊明,杭州人,曾經在迪拜工作,因為支教來到貴州省黔西縣;支教結束,大家紛紛離開,他卻選擇在貴州做特崗教師,延伸了他的支教夢;考上研究生,卻因山里的孩子們而放棄讀研,也因為孩子們,妻子改道……他目前是黔西縣觀音鎮新合幼兒園的一位80后鄉村教師,在這里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傳奇,用青春書寫了對山村教育的熱愛與執著。
有困難的地方,我去!
采訪楊明,是在觀音洞鎮新合幼兒園。之前楊明是在景山小學任教。新合幼兒園這個春季學期剛剛開辦,領導擔心剛開始招生難,他對領導說:“有困難,我去就是!”于是他就來到這里擔任園長。
去采訪楊明時,心里是有怨氣的。說實話,單位沒有車送,請那個地方的車子去,人家嫌棄去新合的路不好,擔心傷了自家車子。幸好遇見觀音洞鎮的侯主席,筆者早上9點多出發,中午12點過才趕到了楊明所在的黔西縣觀音鎮新合幼兒園。沿途的山,一眼望去叫人膽戰心驚。
走進幼兒園,楊明正低著頭給新生報名,簿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8個已經報名了的孩子的姓名、家庭成員、住址、聯系電話等。
看他忙,筆者只能見縫插針地采訪。一直到下午,大家都餓了,于是邀請他到觀音洞街上吃飯,可他馬上拒絕,“怕學生來報名,找不到我!”他就這樣默默地坐在幼兒園小凳子上等著屬于他的學生。
新合村離黔西縣城40公里,四面環山,很多地方不通車,而且極度貧困,村里孩子很難走出大山。為了改變山村孩子的求學環境,黔西縣人民政府于去年在新合村新修了一所幼兒園,讓村里的孩子享受城市里的教育。
但是,由于這里剛剛開始辦幼兒園,很多群眾不理解,雖然上級領導多次開會研究幼兒園園長人選,可找來找去,哪個都擔心,不敢去。后來楊明知道了,便主動請纓!
于是,領導就讓他把新購給新合幼兒園的板凳、桌子領走,把這所幼兒園交給了他,讓他從零開始。
寒假期間,楊明就自己擔任粉刷匠,然后又進村入戶了解孩子情況,別人都回家過年了,他卻走在新合的村里。
他對筆者說:“人人都在發朋友圈,但是我不敢發!”他擔心遠在杭州的父母看見后心酸。
楊明就這樣愛著教育,愛著鄉下的孩子們。他在觀音洞鎮的景山小學時,每年的寒暑假都和學生一起度過。這不,他還帶來外地的大學生志愿者,給這里的學生們上課,讓孩子們樹立走出大山的夢想。
留在山區支教,我愿!
說起楊明的支教,很是感人。2009年,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關于赴川黔地區愛心支教的新聞,愛心支教的大學生志愿者們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他。那個時候的楊明,從西南大學畢業后在迪拜、杭州等地工作,收入很不錯。
蘇杭是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楊明看了新聞報道后,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那一雙雙大眼睛一直在楊明眼前晃動,他有了支教的想法和沖動。他便向家人說了想法,沒有想到家人居然支持他的決定。
于是,這個杭州蕭山人便走出杭州,來到黔西縣支教。那時楊明和另一名同學被分到金碧鎮瓦廠小學,他教的是一群小升初畢業班的孩子。由于他對教學認真研究,課上得很有樂趣,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他。
楊明在支教的過程中,金碧鎮當地的群眾主動給楊明送關懷。家里有些什么好吃的,都會讓孩子帶點給老師;逢年過節,吃粑粑也會請上楊明老師……
通過一年的支教,瓦廠小學的孩子們的樸實和對待學習認真的行為舉止感染了楊明。楊明親眼見到,農村的孩子非常辛苦,每天除了學習,還要幫助家里做農活或者做飯,做完這些后孩子們才能學習,此情此景深深觸動了楊明的內心。
支教結束,他本可以離開,可是大山深處群眾的熱情和孩子們求知的迫切,深深地打動了楊明。他看到孩子們多次為他要離開而流淚,于是他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從特崗教師做起,繼續扎根黔西鄉村教育。
觀音洞鎮景山小學校長楊文洋告訴筆者,這幾年學校已經走了四五個老師,而且有些老師是想方設法調走的,而楊明卻是想方設法留下。
愛心資助學生,我來!
在楊明眼里的教育,是人類的善舉。他覺得教育就是布施,將甘露播撒人間。因此,他多發善舉,無怨無悔、默默地為學生做貢獻。
當時,他所在的景山社區是個貧困的村子,不少學生受打工潮的影響,想外出務工。為了不讓孩子們輟學,楊明不厭其煩地家訪。看到一個外鄉人不貪念大城市的生活、離開親人到邊遠山區關心自己孩子的前途,家長們都深受感動,便又把孩子送到學校。
對于孩子們的教育,楊明比較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三觀教育,讓孩子們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人。為了及時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楊明對他們的家逐一進行走訪,通過走訪關注孩子們的家庭和成長路徑,以便及時對孩子們進行精準幫扶。
對于家庭貧困的孩子,楊明通過自身的社會關系,在網絡上為貧困學生開展結對幫扶和出資幫扶。通過網絡,楊明每年為學生募集到不少學習讀物、體育文化用品和生活用品。據初步統計,他任教9年來,差不多為景山小學學生和其他地方貧困孩子募集到價值近20萬元的物資。
景山小學的老師告訴筆者,冬有冬衣,夏有夏服,包括學校粉刷墻壁,也是楊老師募捐的結果。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楊明發動他遠在杭州的親人朋友給孩子們捐獻了近七千冊圖書,讓鄉下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汲取更多的知識。
除此之外,楊明還經常悄悄地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各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及資料,他送班上學生的口琴還是人手一個呢。
景山社區的工作人員介紹道:“楊明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多學點知識。他教孩子們采茶、制茶,為觀音洞的茶葉設計包裝;收包谷時他還給村民撕包谷到深夜,偶爾走訪也會拿起理發工具,給村民理發……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老師、好兄弟。”
甘愿放棄一切,無悔!
2016年,在大山深處的楊明老師忽然間成為了新聞媒體追蹤的人物。
前年的6月底,“杭州小伙楊明畢業后去貴州當村小老師曾放棄讀研”的帖子在網上廣為傳播,楊明也因此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網紅”。
據了解,帖子是楊明遠在杭州的侄女所寫。帖子里寫道:她的叔叔楊明,大學畢業后選擇來到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觀音洞鎮,當了一名村小老師,這一去就是7年。考上研究生后,卻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放棄讀研。此帖在網上引起熱議并轉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對此還進行了報道。
因侄女的一篇網帖他成了“網紅”,楊明很意外。楊明說,一直以來考研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夢想,為了圓夢,他一直沒有放棄過。2012年,在景山小學教書的楊明考上了重慶市委黨校哲學方向的研究生。當他收到錄取通知書時,非常高興,但是想著要離開孩子們,卻犯難了。
“拿到錄取通知書,在離開和留下之間,我很掙扎。”楊明說。2012年六一兒童節,在他準備離開學校去讀研究生之時,他給孩子們唱了一首《朋友》,當時他和孩子們都哭了。
從楊明的歌聲中,孩子感受到楊老師要離開他們了。六一兒童節后,楊明帶著孩子們去鎮里參加小升初的考試。路有些遠,孩子們送了他一份“禮物”——一張“紙條”。當楊明問同學們紙條內容是什么時,同學們說:“比金子還寶貴,比鉆石還值錢。”后來他就打開來看,頓時,他的心被孩子們的真情融化。
“孩子們把周華健的那首《朋友》改了幾個字,讓我特別感動。”楊明說,原本是“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孩子們改成了“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一直有,不要走,要留下。”就這樣,特別重感情的楊明留了下來,一直到現在。
然而,楊明留下來了,他的妻子卻離開了。
如今,楊明已把自己當成了黔西人,在教師崗位上盡職盡責。“我很幸福,我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生我養我的浙江杭州,一個是美麗的貴州黔西。”楊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