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杰
不知從何時起,兒子變得很自私,雖然他只有十歲。起初我并沒有太在意,僅僅把它理解成是孩子的一個小缺點而已,并不會有太嚴重的后果的。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兒子的自私不但沒有改掉,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這才引起了我的重視。
那天下班后,兒子就跟我講了一件在學校里發生的事兒。兒子對我說:“媽媽,你說我多聰明。我今天做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兒!”我不知道兒子究竟做了什么,于是就坐下來讓他慢慢地講。他高興地看著我,然后說道:“今天,老師讓我發題,可是發到我的時候正好是一張只印了一面的題,這時我靈機一動,將這張題放在了那些題的中間,然后給自己留了一張兩面都是字的題。媽媽,你說我是不是很聰明!”看到兒子高興的樣子,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么好?沒想到兒子竟然把這件事當做是一件開心的事兒,而且還認為自己很聰明,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小問題啦。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我并沒立刻批評兒子,在那種情形下,我的任何話語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沉浸在這個問題中,我應該找一個恰當的方法讓孩子懂得自私的危害。我查找了很多資料,也詢問了很多人,可是他們的建議都不奏效,操作起來都很困難。所以我并沒有使用,我想一定會找到恰當的方法的。
有一天,下班后我買了一些水果,洗過之后我就將這些水果放在了茶幾上。晚飯后,我拿起水果盤挑了一個最大的給了母親,然后又挑選了一個給父親,最后才挑了一個小的給自己。兒子在一旁看到后很不理解地說:“媽媽,你很傻,把大的蘋果給了別人,自己卻吃小的。”聽到兒子的話,我覺得教育他的時機到了。于是我就撂下了蘋果對兒子說:“孩子,媽媽并不是傻,也不是不知道大的水果好。只不過媽媽懂得分享,我要把大的水果給長輩,然后把小的留給自己,這樣不僅是孝敬,更是無私。要知道這可是一種美德啊!”聽了我的話,兒子仿佛不理解。可能是我講的道理有些深刻的緣故吧。不大一會,家里突然停電了,這可怎么辦呢?家里沒有蠟燭,而這時隔壁的鄰居把家里多余的蠟燭借給了我們,那一刻,我們家里又有了光明。兒子很開心,我覺得這又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于是就說:“兒子,你看看隔壁阿姨多好啊,她把家里的蠟燭借給我們,這樣我們家里才能有光明。如果她自私的話,是不會借給我們的。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只有學會無私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只會自私,那么別人回報給你的也是自私!”聽了我的這些話,兒子點了點頭。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特別注意觀察兒子的表現。我發現他果然有了轉變,比如說上周運動會吧,當時下起了雨,有的同學沒有帶傘,兒子就把自己的傘借給了同學,他和我打一把傘回家。看到兒子的表現,我高興地沖他豎起了大拇指。
在我的教育下,兒子終于改掉了自私的毛病,如今的他經常幫助同學,被同學們稱作是無私的好少年。看到兒子的轉變,我開心地笑了。
其實,教育孩子應該講究策略和方法,而不是針對孩子的問題劈頭蓋臉地進行訓斥。事實證明,那種訓斥的做法是不奏效的。孩子處于認識事物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難免會存在偏頗,只要我們采用恰當的方式,就一定能夠幫助他們改掉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