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霖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環境氛圍和辦學風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風校紀,師生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心理趨向、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容,透射出獨特的校園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校園文化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廣大師生對其形成和發展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反過來,校園文化也對師生的教與學產生重大影響。近幾年來,校園文化建設得到較快的發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歷城二中的在校經歷,從高中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建設意義和建設舉措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一、高中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實現以素質教育為有效載體的校園文化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但是,目前普通高中的校園文化建設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制約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方面的缺失。
1.精神文化方面
普通高中的精神化建設存在重形式、輕內化創新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價值觀念和精神文化建設內容方面。
(1)精神文化建設的內容守舊雷同,缺乏創新,缺少特色。目前,許多學校在辦學理念上缺少文化思考,千校一面的盲從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同的辦學條件、不同的師資水平、不同的學生素質,校訓卻大同小異,教風學風也是照搬照抄,毫無特色可言。
(2)文化主體的學校價值觀淡薄,不能內化為向上的動力。對本校價值觀的確立和宣傳重視程度不夠,停留在頭上、張貼在墻上或寫在匯報材料上,很少落實到校園人的行動上,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
2.制度文化方面
有些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已經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但其學校的發展水平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原因是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得不到落實的制度形同虛設,再多也是一紙空文而已。有些學校的制度僵化冷漠,即過分地強調服從,缺少人文關懷和文化特征。
3.行為文化方面
學校缺乏整體規劃,各種行為孤立存在,沒有形成合力。
一是重視學生文化,忽視教師文化。有些學校片面地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課余時間調整學習和生活的手段,只要把學生文化建設抓好就行。
二是重視課堂文化,忽視課外文化。目前,由于高中教育面臨高考壓力等因素,一些學校將目光集中于課堂文化的建設,課外文化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很少有人去認真思考。
三是重視主流文化,忽視流行文化。文化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多樣性,校園文化建設雖然以主流文化為中心,但流行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其身影在學校隨處可見。
4.物質文化方面
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存在重形式、輕內涵的問題。
(1)校園總體設計追求技術,忽視教育功能。在校園及環境建設中,學校的管理者缺乏總體觀念和文化思維,把環境的教育功能搞得支離破碎。
(2)空間視角下,重視班級和辦公室文化,忽視宿舍和食堂文化。很多學校將文化建設著眼點放在班級和辦公室,很少注意營造宿舍和食堂的文化氛圍,簡單地將宿舍、食堂看成是睡覺和吃飯的地方。
二、推動高中校園文化發展的意義
教育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緊密的聯系,二者相互作用,促進共同發展。作為高中課程的思想政治也不例外,它對校園文化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推動高中校園文化發展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具有時代精神,它既包含了學校的基本精神特征和優秀文化傳統,也是社會形態的一種文化反映,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校園文化的順利繼承和傳遞已成為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傳遞的方式紛繁復雜,但其中一種重要的傳遞方式就是政治教學。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對校園文化的介紹和講授,讓學生了解、學習和掌握,并對校園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承擔起校園文化傳遞的重任。
2.推動高中校園文化發展能夠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推動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補充學生文化知識、豐富學生課間活動,有利于學生動腦思考,并進行大膽思考和創作,學生的特長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時時可創造出老師意想不到的佳作。學生在長期課堂教學中不能展示的聰明才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顯現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享受、產生自豪感、建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使老師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學生才能的展示可使老師產生愉悅心情,進一步建立起對學生的信任感。師生關系協調發展,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將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三、建設普通高中校園文化的必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論學習,重視對校園文化的研究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講解學校的成立初衷和學校的優良傳統,使學生認識到校園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重要性,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建設好校園文化,就必須加強理論學習,系統地掌握校園文化的概念、內涵、種類、功能、優化的原則、評價方法、管理途徑等方面的知識。
2.傳承精華,努力創新,走特色發展之路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樹立文化立校的思想理念,在傳承歷史精華的基礎上,打造學校的特色文化,進而推動學校的特色文化發展。
3.強調師生主體地位,優化幸福效應
教師和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因而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中,必須尊重師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教師的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觀和學生的風采、學風是表現學校價值觀、學校精神和學校形象的重要載體。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生成發展和傳承都要依托師生的參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這里就能得到很好的設釋。這種幸福感還將形成一種強大的“文化效應場”,以推動學校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4.加大職能部門支持力度,加強督導評價
中國地域遼闊,廣大農村縣城普通高中受到地域、經濟、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教育競爭等因素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還比較落后,要想改變現狀,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物力、財力的支持。政府需要為學校的發展搭建平臺,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科學有序地進行。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督導、檢查、評價。
5.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明確校園文化管理目標
學校應該建立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明確校園文化管理目標,設立職能部門,配備專門人員,強化管理機制,保障校園建設的有章、有序和有效。通過抓好學校制度創新、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的自我管理、家校聯合等工作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上,要體現校本意識,凸顯本校優勢,制定科學完善的校園文化管理機制。
6.統籌兼顧校園文化建設,全面發展校園文化功能
校園文化是由智能型的知識文化、素質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審美文化、協同型的文體文化、技術型的物質文化、意識型的觀念文化建構而成的文化集合體,具有系統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在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調動各種智能,統籌兼顧,全面發展。既要注重學生文化建設,又要注重教師和管理者文化建設;既要關注班級、辦公室文化建設,同時兼顧關注宿舍和食堂文化建設,最終更好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