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它起源于近代杰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事情是這樣的,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他們兩個人打賭。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的。”聽完詹姆斯的話,卡爾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說:“我不會養鳥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只鳥。”
沒過幾天,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禮物,那是一只精致漂亮的鳥籠??柹χf:“即使你給我鳥籠,我還是不會養鳥,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和我打的賭,你會輸的?!?/p>
可是,從此以后,卡爾森家里只要來了客人,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大部分的客人就會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去哪里了,是飛走了嗎?”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不是這樣的,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比欢?,每當卡爾森這樣回答的時候,就會換來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就這樣成功了。
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人們很難去親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人們都會靠著常規思路進行推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工作量正常的情況下,某一個同事還每晚留在公司加班,其他人會聯想到什么?人們第一個直接的反應不會是這個同事多賣命工作,而是他利用加班為借口,占用公司的資源……
楊彥有個工作習慣就是加班。
每天他第一個來到辦公室,而且從坐到工位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他的時間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一天下來,高效率的運轉讓他非常疲憊,但是到了下班的時候,他總是不自覺地還想加班。大家都走了,他就一個人加班。
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經驗有關,之前他在小公司上班,小公司的領導從來都是加班到深夜的,所以楊彥和同事們加班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試想,下班的時間,人家都還在辦公桌前或正襟危坐,或忙忙碌碌,誰會想出風頭,邁出第一步?于是,要下班了,大家都耗著,誰也不愿意做一個到點就走的懶惰員工。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氛圍下,楊彥就養成了加班的習慣。
現在的大公司,大家都是一到下班就及時離開,只有楊彥還堅持加班。原以為對工作多付出一些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沒想到的是,在工作上他越較勁,同事們越不喜歡他,外出逛街、購物或聚會從不喊他。
有時候周六、周日沒什么事情,他也會主動來公司工作。周一上班時,部門主任和同事嗅到辦公室里一股子彌漫不去的泡面氣味時,臉上會浮現出含意復雜的表情。甚至領導不但不表揚他,還說:“如果一個員工不能將職業與生活合理規劃,下班以后還是賴在辦公室里,待到末班車開來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他的生活就太封閉,會直接影響他對這份工作的興趣的長久性?!?/p>
(摘自“職業小新”百家號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