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震發生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會嚴重的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中國是世界上地震多發國之一,地震災害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地震時產生的強大破壞力,還有地震發生時產生的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對于地震的防災措施不應該僅僅是相關的緊急救援救助,更重要的是對地震多發地區的長期的防治與護理。在對地震多發地區進行長期的防治與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科學的防災減災體系,地震發生還會造成邊坡滑坡等長期的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所以說合理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體系,來有效的對這類地質災害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控制,減輕它對人們的財產以及生命安全帶來更大的影響。
關鍵詞:地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4.198
1 引言
防災減災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道主義層面的問題了,特大災害的發生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產生極大的阻礙,會使受災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幾年,防災減災問題已經關乎到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管理工作進行的過程之中,涉及到的領域非常的廣泛,包括有水利、道路、鐵路、城市規劃等多個建設方面,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進行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在防災減災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要對相關的防災技術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相比國外一些發達國家而言是比較的落后的,要加強對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害損失、減少次生災害發生等等。
2 防災減災所面臨的難題
在進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要明確一個發展問題,就是對體系的內部結構以及內容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這個過程是需要通過實際的考察分析來確定的,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之中,根據實際地震發生時地質災害產生的頻率以及類型來進行體系的具體構建。在現階段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發展過程之中,防災減災體系中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模塊:(1)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機制的體系化建設;(2)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數據庫的系統化建設;(3)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檢測診斷評價技術及監測預警避難系統的研究;(4)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防護維修管理技術的研究;(5)地震災害危險性評價分析系統、地震緊急預警系統的建設及研究。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管理系統之中,主要就是對這些內容進行建設與管理,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加大管理的力度,確保管理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一定能夠程度上給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有效的保障。
3 防災減災機制的體系化建設
地質災害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涉及面及其廣泛的問題,在具體工作進行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國家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在防災減災工作進行之中,不能通過簡單設置臨時性機構來解決問題,不能等到地震發生之后再進行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對于防災減災工作的進行就要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創建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防災減災機制,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機制是防災減災政策以及工作能夠正常進行的重要保障。在現階段的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使用到最多的防災減災模式就是合理的結合產官學,在這里所說的產官學與中國的產學研究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在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能夠運用一些更加先進的技術來完成相應的工作。下面來對產官學進行一個詳細的介紹,這里的官指的就是政府,是管理以及相關政策的實施方以及投資方,他們的發展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以最少的投資來達到最好的投資效果;而學指的是大學以及一些相關的研究機構,代表的是先進的科研,是處于一個比較公正平衡的地位的;產在這里指的就是企業單位,施工現場的負責單位,負責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和先進技術的使用,其目標就是以最好的技術獲取最高的服務效果。這里對于產官學的介紹是根據日本的一些發展模式來介紹的,因為日本也是世界上地震發生次數較多的一個發達國家,對于部分先進的管理體系可以進行相關的探索,但是不能一味的照搬照套,因為中國與日本的發展管理體制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之中,中國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之中,更多的是注重研究以及施工,對于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所以說在地質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發展過程中,不能只一味的注重施工工藝,要更多的投入到對相關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4 防災減災數據庫的建設
地震災害對于國家和人民的生活來說,一直屬于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地震災害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只能夠通過相關的工作來降低災害產生時的影響,地震帶來的地質災害種類非常多,對于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些地質災害,要根據其形式以及需要防護的對象進行統一的調查,不同形式的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設計的區域也是不同的,所以必須要通過調查來進行標準的制定,對各個方面的數據進行信息化的管理與控制,同時也可以建立一個相關的信息數據庫。數據庫建設的主體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1)地質地形資料,植被資料,氣候降雨資料;(2)防護設施資料,防護對象資料;(3)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以及影響范圍;(4)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評估及預測;(5)需要防護的級別,一般分為緊急防護、一般防護、監測防護等。通過這些方面的具體內容,來對于地質防災減災相關的一些資料進行科學有序的整合,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進行提供一定的幫助。
5 防災減災檢測診斷評價技術及監測預警避難系統
在這個預警避難系統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之中,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邊坡以及地基穩定性的研究;(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技術的研究;(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4)地質災害數值模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地質災害危險評價技術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地震預測監測技術,在這個過程之中,包括有對各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地震災害預警系統使用的過程中,能夠準確的判定地質災害的發生預兆,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管理者與應用者,這樣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傷亡以及財產的損失。
6 防護及維修管理技術
在對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過程之中,對于急需防護的地質災害,需要進行相關的工程防護與治理。在這個過程之中,世界各個國家都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研制出了各種各樣的防護技術。同時為了避免對防護技術的認知性不夠,應該建立一個關于防護技術的評價制度和機制,中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要根據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開發出適合中國自身的新工藝、新功法。
7 災害危險性評價分析及地震緊急預警系統
地震緊急預警系統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地震發生時的產生的地震波情況,來對地震的發生進行相關的預測,在我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之后,國家地震局就開啟了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在進行地質分析工作的時候,設定活動斷層或斷裂帶以及可能發生的地震,在通過精密的計算來對地震以及地震強度進行準確的預測,這種地震緊急預警系統在現階段的地震預測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8 結束語
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的管理與建設過程之中,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不僅包括政策體系的建設,還包括有健全的教育體系、科技創新體系以及相關的成果轉化體系,在這個發展過程之中,相關的研究工作應該從微觀到宏觀的方向發展,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在財力與物理上的大力投資,還要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管理體系,為國家的長久發展以及人們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合領.防震減災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11).
[2]李文娟.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山西省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53-53.
[3]王忠國.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升地震災害防御能力[J].大連干部學刊,2012,28(12):13-14.
[4]張震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2014.
[5]李一枝.云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研究[D].云南大學, 2015.
作者簡介:蔡希(1989-),男,四川武勝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災害治理和地質環境保護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