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育強
摘 要: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其現代化不應只在GDP上有所反映,更多地是要體現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不再把經濟增長的數量目標作為長期發展戰略。
關鍵詞: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增長,國際地位
1、全面建設現代化語境下的經濟增長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其現代化不應只在GDP上有所反映,更多地是要體現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在新時代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所以就將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主要內容,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一論述實際上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做出了新的判斷,這就是經過中國人民上百年的努力,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奮斗,中國已經總體上不再是一個生產力落后的國家,但是經濟社會資源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還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改善。這實際上就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從數量上看,有持續增長、不斷充實的要求,還需要在生產結構上、分配結構上和產出結構上實現均衡發展。
在新時代下,若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出要求,而單單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上提出要求,就需要達到相應的經濟增長目標。然而,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其發展所包含的內容不但有居民收入,同時還包含許多其他的方面,如教育、科學、 社會保障等,這些發展可能在短時間內對經濟增長不會產生很大的變化,例如,發展教育可能要在幾十年之后才可以見到成效,所以為當年GDP的貢獻非常少,若仍舊將GDP作為發展的中心,那么教育可能就無法發展起來,甚至還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的長遠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倘若想要發展教育,就必須有一定的支出,而這些支出需要通過經濟增長中所形成的國民收入來支付,這對經濟增長也形成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基礎還是要發展,這些發展要求是多種多樣的,或多或少地需要人力資源、財力和物力的支持,最終對經濟增長提出要求。所以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了,而是對經濟增長提出了更高和更加復雜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各個不同時期的GDP就要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任務以及發展條件有所變化,分別有不同時期的預期和目標以及約束條件。
對于中國來說,新時代的經濟增長至少有三方面的優勢,即制度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
首先,從制度優勢上來看,我國現在實行的相關政治與經濟制度,為新時代經濟的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能夠克服“貧困的陷阱”,實現持續發展,從低收入的貧困狀態到實現溫飽,進而又跨越溫飽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率從10.2%降至4%,重要的就是依靠制度優勢,依靠改革開放產生的制度創新紅利,這種制度紅利既不是沿襲傳統經濟體制,又不是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體制模式和發展模式,而是切實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其次,從創新優勢上來看,創新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分別為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這里主要談論技術創新。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情況,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十分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倘若只是增強投入,而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進步,就不會使得經濟有所增長。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再加上國家這些年來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目前的技術創新正處在最好的發展階段。多年的人才隊伍的培養,科技的“引進、吸收、消化和再創新”,再加上資本市場的發展及支持,目前中國在全球化科技發展中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另一大科技創新中心,特別是在互聯網經濟、計算機和智能手機、高鐵、航天航空、生物科技、新能源發展等一系列領域,我國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成就與進步,其規模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西方的發達國家。同時,這也體現出了中國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即在部分地方或領域的發展依然較為滯后的情況下,我國依舊對部分尖端領域的發展給予鼓勵,這樣便產生了一定的突破,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最后是發展優勢。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具有了非常大的規模,GDP總量比日本要大很多,并且商品進出口總額、制造業增加值總額等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由此可知,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有經濟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因為中國人口數量比較多,其人均國民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且對于不同的群體而言,其收入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均衡的現象,依舊屬于一個發展中國家。這種差距有歷史上的原因,這就是我們是從一個非常低的起點上起步的,雖然我們在過去40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世界其他國家也在發展,只不過發展得比我們慢。由于它們的起點高,工業化的歷史悠久,我們實現趕超仍然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在另外一方面,這種發展上的差距又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在供給方,我們可以利用比它們當年更加先進的科技和裝備、比它們現在更加具有競爭力的生產要素以及其他優越條件來更好地發展生產;而在需求方,由于我國的整體生活水平尤其是物質水平和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由此可知,發達國家的市場已經逐漸趨于飽和狀態,但是我國卻還具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而不斷滿足這種需求的過程也正是我們實現進一步經濟增長和推進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過程。黨的十九大重新提出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一方面揭示了我們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實際上指明了我們的發展方向。這正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
2對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和國際地位變化的展望
從GDP總量、人均國民總收入和產業結構三個方面,對新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國際地位(主要是中美比較))的變化進行展望。
首先看經濟總量。按匯率計算的現價GDP及其變動,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經濟總量及其變動,二是國內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三是匯率及其變動。其中,經濟總量及其增長的作用是最關鍵的,通脹和匯率變動之間則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如一些國家經濟崩潰,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那么相對應的必然是匯率急劇下跌。
再看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即人均GNI是世界銀行用于比較不同經濟體之間平均收入水平的基本指標,反映的是各個經濟體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差別,突出的是“收入”而不是“生產”的概念。國民總收入反映的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形成的總收入,與反映生產領域所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有所不同,從數值上看,二者之間相差一個“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凈額”,對于經濟規模稍大的國家來說,這兩者之間的數額差別往往不大,人均GDP和人均GNI當然也是比較接近的。
最后看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可以從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兩個方面來分析。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首先是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就業得到較大的發展,而后第三產業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這一點已經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實踐所證明。各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中間也可能會有曲折,但只要經濟不斷增長,產業結構升級就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 中央文獻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017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 人民出版社 , 胡錦濤,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