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世紀中葉前期是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在這個轉型過渡過程中,工業革命使英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一躍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中國改革開放已將近40年,且已經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借鑒國外歷史經濟發展的變革經驗,這對于主動轉型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及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英國;工業革命;中國;轉型;現代化
英國從封建農本經濟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期間歷經了16世紀、17世紀和18世紀前期的變革與發展,而后來的工業革命促進英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提升了英國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地位,使其成為近代首先稱霸世界的強國。近代英國工業革命盡管存在獨特的時代背景等促成因素,但對于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創新和國家需進一步富強的中國而言,仍然具有較為重要的借鑒意義。下文將在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前后能源轉型、工業技術與創新、傳統工業城鎮轉型對于英國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等影響的基礎上,再由經濟體系現代化建設、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轉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等一些較為重要的具有時代變革意義的問題進行剖析和闡述,從而探討近代早期英國工業革命經濟轉型對于當前中國的啟示。
一、近代早期英國工業革命與經濟轉型
(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能源轉型
17 世紀以來, 英國柴薪能源供應的缺口日益增大,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英國人的生產生活。因此到本世紀中期,英國的城鎮大都開始使用煤炭作為主要的生活燃料。而到18 世紀上半葉,煤炭已經取代柴薪,成為英國制造業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燒制、釀酒、制糖、印染、制磚、鑄造和冶鐵等行業都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生產燃料。到了19 世紀,英國已經在生活生產領域基本完成了從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結構轉型,英國正式走進化石燃料時代,這比歐洲其他國家早了將近150年。能源轉型不但幫助英國人擺脫了能源不足的危機,而且直接推動了英國工業的發展,使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業技術與創新
在17世紀至19世紀前期,英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科技創新的中心,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創新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首先從技術角度講,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標志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蒸汽機的使用。這是體現了人類生產方式進入了機器替代人力,從而大大提高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革命性變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偉大突變過程。“珍妮機”的發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和創新技術的革新,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之所以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也被稱為“蒸汽機時代”就是由于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是以其最早使用蒸汽機為標志的。不難發現發生在棉紡織業、制鐵業等領域的技術變革,連同蒸汽動力的采用,構成了早期英國工業化的核心。
(三)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傳統工業城鎮轉型
工業城鎮是新型城鎮中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城鎮。曼徹斯特是棉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兩百多年前,在這里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紡織大工業,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曼徹斯特也隨著棉紡工業的出現成為新一代大工業城市的先驅。曼徹斯特與工業革命密不可分,但它存在相比紡紗機和珍尼機(早期的紡紗機)年代久遠得多。曼徹斯特有方便運輸的運河、充足的水和煤炭供應,使其孕育了全新的紡織工業,開創了工業革命的先河。
二、工業革命與經濟轉型對英國的影響
(一)英國的產業生產力飛速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列寧指出:“19世紀中葉英國幾乎完全壟斷了世界市場”。通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生了飛躍,這就為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并最終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就徹底完成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二)推動了英國社會的經濟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革命深入和擴展的過程,就是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不斷傳播發展的過程。其次,英國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的擴展,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分工。工業革命促進了國際間的人口和資金流通。其三,到19世紀中葉,英國憑借它先進的生產技術、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交通運輸和占有廣大的殖民地而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這意味著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形成和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
(三)英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
這次發源于英國以蒸汽機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促進了紡織、煤炭、冶金等近代機器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英國由于引領了這次工業革命,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從而快速地將其他國家拋到后面。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的支撐下,英國先后打敗了法國等歐洲大陸強國,征服了遠隔重洋的加拿大、印度等國家,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形成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將英國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為“日不落帝國”。
三、英國近代工業化轉型發展歷程帶給中國的啟示
(一)進一步推進經濟體系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高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發展的永恒主題。實現宏偉愿景,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二)努力開發互聯網+時代數字化轉型技術
數字化轉型是當今企業面臨經濟增長放緩、行業競爭加劇和用戶需求日益個性化的有效應對策略;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重新構架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用戶體驗、產品與服務的最佳舉措;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業務轉型,是智能化的前提和不可逾越的階段;數字化轉型是互聯網時代,企業重塑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預計到2018年,全球1000強企業中的67%、中國1000強企業中的50%都將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
(三)大力開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科技革命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與特征,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幾乎所有領域都發生了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這對新時代高等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火車頭”,成為社會進步的核心機構。高等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能力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強調基礎化、綜合化、個性化、實踐化,形成通識教育、終身學習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這些新的形勢和要求需要教育部門在后備人才培養方面加以應對。
四、總結
英國在20世紀初期前后歷經了舉世矚目的工業革命,在新能源新技術的運用以及工業城鎮轉型發展中都成為世界國家學習的對象,使生產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一派繁榮,綜合國力大增,奠定了那一時期世界霸主的地位。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已基本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新時期的發展與挑戰,我們仍需借鑒英國歷史發展道路經驗,通過經濟體系現代化建設、網絡數字化平臺轉型以及高端人才培養等變革舉措的實施,來早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王昌林, 姜江, 盛朝訊,等.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經驗與啟示[J]. 全球化, 2015(9):39-49.
[2]潘榮成. 近代早期英國能源轉型及其啟示[J]. 理論月刊, 2016(2):177-182.
[3]卡梅倫. 世界經濟簡史[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
[4]曹晟, 唐子來. 英國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曼徹斯特的經驗[J]. 國際城市規劃, 2013, 28(6):25-35.
[5]李立國. 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6, 37(1):6-15.
[6]郭俊華, 衛玲. 中國經濟轉型問題若干研究觀點的述評[J]. 江蘇社會科學, 2011(2):69-74.
[7]陳曦文, 王乃耀. 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發展研究: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8]寧吉喆.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J]. 宏觀經濟管理, 2017(12):4-13.
作者簡介:
李辰(1992- ),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