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方利
摘 要:郁達夫是一位飽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大膽露骨、張揚肆意。他筆下的人物都帶有郁達夫的影子,有著相似的氣質和命運。他們恃才傲物,對社會上的庸俗現象帶有強烈強烈的鄙視情感,又常常懷才不遇,落破潦倒;他們孤獨、敏感而又情感豐富,情欲強烈,渴望女子的愛慕卻被現實狠狠驚醒。他們放縱自己沉溺于酒色為了尋求短暫的解脫,清醒后又深深地自責和悔恨。充滿這些鮮明的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的作品發表給當時的文壇帶來撞擊,沒有人想過會把情欲與文學結合,也沒人想過會把自己作為映射來嘲諷,揭露,讓自己的晦暗面展示于人前,而郁達夫"逆行"之。
關鍵詞: 逆行 內因 外因 救贖
引言:
20世紀20年代小說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大多數此時期的青年作家也跟上時代步伐跟上潮流,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高揚解放大旗的時期,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舊文學,新文學鞏固陣地,然而在大多數的清新作品中,郁達夫以其獨特的自敘式方法,大膽的自我暴露心底對欲的渴求,將由情欲產生的復雜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他遭到各方面的非議,但依舊不改風格,他的此時期的幾乎每一部作品主人公都是以自己幻化的,是對自己的剖析、譏諷和憐憫。為何在這解放思潮高揚的時候,他要“逆行”?
一、“逆行”之內因
自身感情的自我體會。郁達夫的一生有過三次婚姻,但從小開始郁達夫的感情就十分豐富,有人說他的戀愛與文學是互為表里的,戀愛的激情與對女子的欲望渴求早就融入了他的骨血。郁達夫對女子的情欲追求沒有限制,多次嫖妓反而刺激了他的神經,對他來說,就行是在《沉淪》中“他”,一位患有嚴重抑郁癥的日本留學生,在學校里中規中矩,然而也渴望著女子的愛慕,在偷窺了老板女兒洗澡后,激動之余又悔恨自責,孤獨、懊惱、自卑紛紛涌上他的心頭,但換來的是更加的放縱,在酒色的沉迷中獲得短暫的解脫,事后又是無盡的悔恨自責??赡芫陀暨_夫來看,人,不可能是沒有情欲的,迫于封建傳統的思想束縛,人們隱藏起了自己情欲,而他,郁達夫,打破了這種私下被人們享受,明面上被人們視為“骯臟”的情欲。
天生的敏感和艱苦的生活導致的自我獨特性格。郁達夫出生在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他整個的童年過得艱苦,父親的去世更是讓小小年紀的他缺失父愛,或許是受上一輩的影響,他的情感神經變得十分敏感,早熟的他,對情欲就充滿渴望。在大學時因參加學潮被開除,第二年隨著哥哥去日本留學,在留學中的生活正如他《沉淪》所寫的一樣,“有時候他到學校里去,他每覺得眾人都在那里凝視他的樣子。他避來避去想避他的同學,然而無論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學的眼光,總好像懷了惡意,射在他背脊上的樣子”異國求學的孤獨,讓他更加的敏感而期待爆發。
二、“逆行”之外因
五四運動的解放思想,雖對社會進步有一定的作用,但始終中國還處于落后的牢籠里。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落世界不是一兩步,當他在日本留學時,深知作為一個落后國家的子民,在另一個國家求學的艱苦,他渴望著中國的強大,但又無能為力,逐步的麻木沉淪。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受到嚴重的民族歧視,而郁達夫卻無能為力,他的痛苦對時局無損秋毫,積郁久了便更加重他的自卑情結。“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強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這是《沉淪》中結尾的一段話,“他”發出最后的渴望祖國富強的嘶鳴和吶喊,是他飽受壓抑之后的哀泣。這最后的聲音,我讀到這里時,似乎透過字眼深深的看到“他”站在海邊的凝眸。在郁達夫回到國內后的狀態就想《空虛》中的質夫,在留學歸來后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干出一番大事業,然而回國發現中國的社會根本不能讓學問發展起來,頹廢至極,折回日本,又想起他在湯山溫泉避暑時,邂逅的一位少女,那女子的芬芳和獨特的氣息讓他沉醉。在日本的留學,讓他在情欲與事業之間糾結反側,事業上的壓抑促使他的情欲無法控制,依舊是每次的“犯罪”后深深悔恨自責?,F實里的“質夫”回到中國,生活的拮據,讓他的憤世嫉俗的情感未能稍減,作品依舊被苦悶低沉情緒纏繞著。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帶來的不僅有璀璨的民族文化,也帶來了人們得封建思想。當時的人們是絕對不可能會把情欲置放在文章中的,誰會把自己生理需求寫進文章?這不是公然向道德文明挑釁?然而郁達夫從來不考慮這些,他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帶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他當時的經歷與許多人都不盡相同,但是表達的方式不同罷了。在文章中的頹廢色彩和病態心理描寫,人們看法各異。就如當初《沉淪》的出版,在社會上非議諸多,對欲望的極度張揚,對內心苦悶、壓抑的大膽暴露在當時的時代期間顯然是一股清新的“泥石流”。郁達夫的好友郭沫若對此認為:“他的清新的筆調,在中國的枯槁的社會里面好像吹來了一股清風,立刻吹醒了當時的無數青年的心,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年萬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假學才子們震驚得至于狂怒了。為什么?就因為這樣露骨的真率,是他們感到作假的困難?!睆挠暨_夫的作品來看,雖然露骨的寫出來情欲,但是這都不是他想突出的重點,并不是純粹為了刺激而寫情欲,而是把社會的局勢動蕩,國家的坎坷道路加上自己個人的命運帶來的痛苦融合。
我記得在《沉淪》中,主人公在日本留學時,與自家哥哥因為一些小事產生隔閡,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寄回北京與哥哥絕交。從這個內容 我不禁想到,為何他會在這篇文章中加上哥哥這個角色。其實也不難想到原因,聯想郁達夫本身,也是隨著哥哥去日本留學,從小沒有父親家庭,自然是長兄如父,對哥哥存在著依賴,在異國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收到一些委屈,自然想到了哥哥的庇護,可是自己也是個大人了,該不該繼續的依賴哥哥又陷入糾結中;而可能同時與哥哥的朝夕相處中避免不了的也會產生摩擦,那他就只剩一個人,沒有傾聽者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郁達夫逐步成長,渴望著自己的成功和強大。而來自中國的他遭到同學的排斥和疏遠,胸中苦悶愈加難受,所以借著情欲來噴發自己的怒火。這也是他“逆行”的重要催生彈。
三、“逆行”只為救贖
何為救贖?是當你迷途歧路時的方向?是當你沉淪糜爛時的敲醒?還是你生來就有罪直至死亡時的鮮血補償?對郁達夫來說,他不信教不信邪,他是自我的救贖,更救贖了時代的同行者。是同行者而不是同道者,郁達夫的路上只有他一個人,或許方向都甚至相反但卻推動了其他人的前行。在異國的求學讓他更獨立和學會思考,有自己獨特的癖好,對男女之事也有這渴望。他的一生都在與無數女子相遇然后錯過,保鮮時間不長久,也轟轟烈烈的戀愛過。原因追溯回來,還是由于當時的中國社會落后,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對情欲的需求不過是一種發泄,一種自己憤懣情緒的爆發,而當時的人們沒有從郁達夫的這個勇氣敢于用自敘的方式,揭露嘲諷自己。由此,他寫出一些列作品從人們的最初的原始的欲望開始,揭露人們的偽善,把當時的人們的高尚的面具狠狠撕下,直擊中心,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實現自我的救贖!
參考文獻:
[1] 郁達夫:《沉淪》,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版。
[2] 趙李紅編:《郁達夫自敘》,團結出版社1996年。
[3] 王自立、陳子善編:《郁達夫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