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中國哲學的返本開新涉及到返本和開新兩個方面,本文從中國哲學返本和開新的內容、途徑和作用三個方面簡單闡述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當代中國哲學;返本;開新
一.返本和開新的內容
(一)返本的內容
中國哲學的源頭可以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開始,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等等,但影響最大和范圍最廣的是儒道法,我就以這三家為例。
1.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從多個層面介紹“仁”的內涵:家族層面上,“仁”表現為孝悌;社會層面上,“仁”表現為愛人;政治層面上,“仁”表現為以德治國。這些是個人的內圣,還需要做到外王,所謂“內圣外王”缺一不可?!叭省币彩怯袃r值的 :第一,這是人生必須具備的東西,也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第二,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所在,也是君子的本質所在;第三,這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第四,這也是理想的治國之道。既然“仁”是有價值的,那么人人都想追求“仁”,作為圣人,“生而知之”,不需要學習天生下來就知道“仁”;作為君子,“學而知之”,通過學習也可以獲得“仁”。當可以獲得“仁”的時候,需要去實踐起來,使“仁”發揮作用,古人通過孝悌、無違于禮、尊敬長者并照顧、寬恕他人等方式使“仁”得以實現。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將“仁”發展為“仁政”學說。治國之道即實行王道,即:以德治國,要做到“以德治國”,就要有不忍人之心,有了不忍人之心才可以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可以正常有序的運行,這些都是儒家所提倡的以德治國,核心是道德教化,統治者自己要做到以身作則,還要仁愛天下。
儒家的“仁”和“仁政”,都是要求當今領導者要有仁愛百姓之心,將民眾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的偉大力量和自己身負的重大責任,同時需要有高尚的理想人格和堅定的信仰,為人民做實事,謀福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為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同時,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美德。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由道產生了世間萬物;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因為“物極必反”以及“反者道之動”;道是無為而治,自然自由;道是抱素見樸,清心寡欲?!疤撿o”是道家思想的標志性概念,既是道的一大特征,又是精神修養的要求、得道的條件,同時也是一種認識方法和統治方法。在老子看來,要想真正了解“道”的運行過程,也就是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話,就必須保持心靈的虛寂和寧靜,使之不受外界任何干擾,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去察知并進而理解和掌握客觀規律。此外,他還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所生長、發展、變化、回歸的過程,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運行規則,而歸根的“靜”是事物的本性,因而在治理國家、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這樣就不會妄作,也就可以避免導致危險和惡果。道家治理國家遵從以道治國的關鍵在于虛靜無為,少思寡欲,順應自然,不要肆意妄為,擾民害民。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原始的意義是統治者若能順任民情而不強加妄為,其結果就會什么事情都做得順當。老子統治術的方式在于“絕圣棄智、復歸于嬰兒。”老子反對一切文明成果,強調要使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聰明人不敢發揮他們的才智,就要對社會進行變革,使國家規模變小,回到“小國寡民”的自然狀態。
道家的“道”,是要求各級的領導干部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不過多干預群眾的日常生產與生活,使群眾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生產與生活,人們內心安靜祥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而且可以讓人們內心充實,充滿幸福感。其次,心靈虛靜,使之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這樣才能集中精力發現和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生長、發展、變化、回歸的過程,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運行規則,而歸根的”靜“是事物的本性,這樣就不會妄作,也可以避免導致危險和惡果。當人們不要貪心追求榮利,要寡欲清心,經常保持心態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也可獲得健身延年,獲得長壽。
3.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的核心思想是法治,以法治國。他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非法治思想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以“法”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主集權思想中。法家的治理國家主張是君主民器。韓非繼承并發展商鞅關于法治的思想,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觀點。韓非認為,法、術、勢三者各有其特殊的職能。法用以裁抑社會群體的全體成員,術則專用以控制駕馭群臣,勢則保證法術二者的正常運作與國君公利的不被侵害。三者又是相互依存的。首先,法的規范社會群體的功能,有賴于君勢的力量強制與治術方法的運用。君勢的牢固與威權,是法之令禁止的前提。其次,法的實施與推行,必要通過群臣百官。而要使他們實行法治,刑“不得不為我之道”,就必須要有控制駕馭百官的技巧。同時,勢之禁眾抑下功能,也必須以法明文規定為最高準則,以治術的操持運用,作為流行發用的推動方法。這樣,君主才能操縱上重,處勢抱法,使天下臣民處于君勢的統治范圍之內。最后,權術之參驗監督功能,一方面固然要以法為其最高規范,另一方面又要以君主之威勢作為其堅強后盾。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國,在當代尤為適用?!稇椃ā肥俏覈敬蠓?,一切行為行動都在《憲法》的規定下有規律的運行和實踐,但凡觸碰了和違反《憲法》規定的人,無論官級階品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平民百姓和高官重權之人無一例外,做到了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的僥幸心理。做了壞事就要受到懲罰,做了好事就會得到獎勵,許多默默無聞的普通市民做了好事善事,都在新聞媒體中報道。
二.返本和開新的途徑
當代中國哲學的返本開新,是有必要的,有以下幾個途徑:
第一,看經典著作。從先秦諸子的著作到現當代的經典書籍,可以汲取里面的營養和思想,吸收有利于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進步思想和精神,使人們可以吸收借鑒并發展繼承,將這些好的東西用于現實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開系列講座。在各大高校開展大型學術巡回講座,由學術造詣精湛的教授來主講,并結合當前的時代發展和社會現實狀況,將前人的優秀思想與現實相結合,使得講座更加具有厚重感和感染力。
第三,社會實踐活動?!翱慈f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書本上的知識很難使我們真正理解和明白前人的話語,通過參與許許多多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與人交流溝通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任務,會更好的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中。
三.返本和開新的作用
當代中國哲學,通過返本,可以繼續繼承并發揚前人思想的精華,傳播先前圣賢人優秀的思想并實際運用于現代的社會中,雖然都是精神上的理論的知識,但是對實際運用、實踐活動還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因為理論指導實踐,堅實的理論基礎可以更好的運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使實踐變得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10.
[4]于文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趨向的反思[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0(02).
[5]李道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述評[J].理論前沿,2003(07).
[6]王佳慶,孫芳.談我國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前景[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04).
[7]臧峰宇.當代中國哲學的時代品格[J].人民論壇,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