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南山煤礦地質資料進行重新評估,編繪地質平、剖面等技術手段進行重新回收性開采價值研究,使老舊礦井資源能夠充分的利用,極大的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回收率,避免煤炭資源的浪費,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進一步延長老礦井的服務年限。
關鍵詞:礦井舊區構造復雜區;分析;判斷;編繪;資源回收
煤炭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保護、珍惜合理利用和管理好有限的煤炭資源顯得非常重要,而煤田中地質變化對煤炭的開采是有著極大影響,因此探明井田內的地質構造,加強地質保障對煤礦的生產資源接續具有重大意義。南山煤礦自1937年5月開鑿至今已有八十年的開采歷史,企業依煤而生,靠煤吃飯,一路走來,為支援國家建設、發展煤炭生產、繁榮鶴崗經濟做出重大貢獻,解決了近萬人就業問題,同時所依賴的煤炭資源也隨之匱乏枯竭。由于南山煤礦所采出的原煤煤質為1/3焦煤,發熱值高、低磷低硫,為綠色無污染優質動力煤,所以把煤炭資源吃干、榨凈成為保障礦井正常生產接續,盡可能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推進南山煤礦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2010年度至今南山煤礦對舊區復采回收煤量共計108萬噸,由此可見,回收舊區煤炭資源已經成為資源枯竭礦井生存發展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南山煤礦的礦井回采率中,斷層所造成的地質損失占絕大部分,僅在2016年中我礦斷層所造成的地質損失就有26.5萬噸,占全礦所有損失煤量的50.1%,因此回收構造影響所丟失的煤炭資源,對提高煤炭資源的回收率和生產接續具有重大意義。
一些舊區由于當時追求產量,受當時生產技術條件、經濟及工程技術管理人員缺乏、回采工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下一些因斷層等原因所造成的殘留煤炭資源。南山煤礦西一區18層四分段下塊就是較為典型的一塊。西一區18層四分段下塊位于盆底北翼18層一分段,北五區18層六分段下塊之間形成的三角地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有南14及次生等共5條斷層,南14斷層為井田內大型斷層,紡錘狀,貫穿全井田,在北部和南部尖滅,在尖滅區形成一些小斷層,斷層在深部傾角變緩,形成一些階梯狀小斷層,次生斷層發育,落差0-100m,對開采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該區域受當時的開采條件、經濟性及地質構造復雜等原因認為此區域無可采價值,現今由于人們對認識資源觀念方面的提高,在資源接續的緊張和回采工藝的提高的前提下,對舊區構造復雜區進行研究就有了可行性,我們通過對原有地質資料收集整理并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通過實見資料認為南14斷層在本區域的傾角變緩,斷層落差變小,由于18煤層較厚,沒有完全將18煤層切斷,雖次生構造發育,但落差在4-6m之間,但18號煤層為特厚煤層,以現今的回采工藝完全可以將該區域的資源回收回來,其仍然有很高的開采價值,地質人員經過對此區域原有地質資料認真分析、研究,重新編制了本區的平剖面圖,認為此塊段煤可以回采,并把資料上報給礦相關領導,經礦領導分析研究決定可行,工作面現已掘送完成正在回采,本區走向長210m,傾斜長75m,平均煤厚達到10m左右,總共獲得可利用儲量22萬噸。(見附圖1-2)
結束語:
實踐證明,通過重新對構造復雜區域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確認其開采價值并進行復采,可以極大的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回收率,在資源日益匱乏和礦井接續緊張的情況下,是老礦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也為指導礦井生產、生產接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地質保障。
參考文獻:
【1】《南山煤礦地質報告》,南山煤礦地測大隊.
【2】《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煤炭工業出版社.
【3】《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
作者簡介:
趙金奎,男,工程師,生于1973年7月15日,2015年6月畢業于黑龍江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現工作于黑龍江龍煤鶴崗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南山煤礦地測大隊,從事地質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