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運 王衛國 程彩燕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桃樹早春易發生的三種病害進行探討,并給出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夠為種植者和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桑白蚧的別名是桑盾蚧,又或稱之為桃介殼蟲,是一種容易對南方桃樹造成重要侵害的害蟲。該害蟲在冬季主要以受精卵成蟲和雌蟲的形態聚集在桃樹枝干,并吸食桃樹的養分。越冬的雌蟲主要集中在春季的最后一個月的中旬,開始產出幼蟲。五月的中下旬為孵化的旺期。而幼蟲的發生期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情況也有不同,例如廣東每年的發生期有5代,而浙江每年有3代。當情況嚴重之時,雌成蟲和若蟲在桃樹的樹梢、枝干和果實上呈現密集的狀態,導致樹梢和枝干的表皮不平整,養分大量流失,并出現枯枝或樹梢枯敗的情況,甚至會導致桃樹的產量日益減少,果農顆粒無收。
若想要防治桑白蚧的危害,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是利用生物鏈來抑制桑白蚧的發生,例如作為桑白蚧的天敵的紅點盾瓢蟲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防治其對桃樹的危害;第二是利用化學手段來治理,在桃樹萌芽之前噴射兩到三次的波美度石硫合劑,在桃樹萌芽時,為防止若蟲和雌成蟲轉移的危害,主要是噴灑20%的滅掃利乳油和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混合液體。
桃炭疽病實際上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它的發生條件主要有兩種:一是氣候濕熱,特別是降雨量較多,天氣悶熱時容易大面積的暴發;二是種植地區的海拔較低,多為丘陵地區,種植園地低濕,不易開溝排水,這種情況下,桃樹的發病率較高。在南方濕潤地區尤為普遍,特別是南方的江河湖泊較多。桃園一般為了澆灌方便,往往靠近有豐富水源的地方,如此就更容易發病,并且更為嚴重。桃炭疽病危害桃樹時的主要癥狀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桃樹的果實。一般情況下,果實在受到感染后,表皮會出現綠褐色的病斑,進而產生粉紅色的黏狀物質,并且會產生大面積的感染,導致果實大量腐爛。第二個方面是桃樹的枝條。普遍來說,第一年的枝條不易發病,發病時期主要集中于第二年的枝條抽芽階段。在病斑纏繞枝條后,病斑以上部分就會完全枯死。

桃炭疽病在上海地區每年有三段發生期: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五月中上旬以及六、七月份。在第一段發生期,桃炭疽病主要發生在桃樹的結果條上,使得結果的枝條大量枯死。在第二段發生期,病害主要發生在幼果上,使得幼果大量腐爛。在第三段發生期,因為桃樹的果實大多已經成熟,所以感染病害的情況較輕。
在冬季時要對桃樹的枝條進行修剪,除去不必要的枯枝和僵果,以防出現潛在病原;在萌芽初期至開花前這個階段應該及時剪去已經感染的枝條;在幼果期要及時噴灑防治的化學藥劑,例如噴灑80%炭疽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桃流膠病是一種非侵染性的生理性病害。桃流膠病的發病條件主要有四類:第一是在三月到十月期間,當溫度上升到十五攝氏度時,這種病害就會開始生發。當溫度持續上升到二十五攝氏度并伴隨有較大的降水量時,桃流膠病就有可能大面積的暴發;第二是樹齡大的桃樹比樹齡小的桃樹發病率要高;第三是蟲害的爆發也容易導致桃樹發生桃流膠病;第四是種植園地排水條件較差,灌溉不當。這種病害主要發生在桃樹的樹枝上,尤以桃樹的主要枝干的情況最為嚴重。桃樹的枝條在發生這種病害的時候,一般是首先在發病的部分腫起,而后生成大量淡黃色的桃樹樹脂;待到半透明的樹脂凝固硬化之后,轉變成為紅褐色的膠塊,而后變成茶褐色的膠塊。隨著樹枝流膠數量的日益增加,桃樹的枝條會呈現出日益枯黃的狀態,并且逐漸枯死,甚至導致加速桃樹死亡的結果。
首先應該根據桃樹生長季節的變換,科學合理地對桃樹的枝條進行修剪,并且要在修剪后及時對修剪的部分涂抹愈傷防腐膜,以防外界病害的侵蝕。其次應該增強對桃樹種植地區的灌溉管理,適當增加有機肥的施加。最后是對已經出現病變的部位進行涂抹處理,清理膠塊,而后再使用原液涂抹,加速桃樹的復原。
綜上所述,防治病蟲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對潛在病害進行處理,以防后期的“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情況。